Intel衰傾的底層邏輯
「極簡、直白、犀利,甚至時而偏激的思路,把世界跟人生拆得一乾二淨,只留下最底層的精簡邏輯。」這是之前看過對矽谷創業教父Paul Graham文章的評價,令人印象深刻,非常值得一看。
筆者回顧自大學時代超過三十年來對Intel的長期觀察,檢視環環相扣的錯誤決策 (尤其是產品規劃),以及總結過去近百篇關於Intel的文章,將Intel衰傾的「底層邏輯」依序精鍊成以下5+1點:
- 沒有製程優勢就不知道該怎麼打仗:Intel的基因來自「製程驅動架構」的時代。從1990年代初期、從Pentium到Xeon、從Core到Xeon-SP,Intel一直靠著「製程領先兩代」的絕對優勢碾壓對手。Intel戰略邏輯不是「產品導向」,而是「製程導向」,先有新製程,再決定用它做什麼產品。當製程節點從14nm卡關開始,Intel的節奏全面崩壞。沒有製程領先,Intel不知道該怎麼打仗,結果就是,製程落後,產品延宕,市場信心崩潰。
- 迷信x86指令集無所不能的「x86義和團之亂」:Intel長年沉迷於「x86萬能論」,認為只要x86指令集還存在,領先業界的製程技術能夠支撐其毫無道理可循的複雜性,並藉由龐大的個人電腦市場,去分攤其昂貴的高效能產品研發成本,計算機工業的世界就會圍著它轉,這種心態幾乎成了宗教信仰。問題是,當行動裝置、雲端與AI崛起,ARM架構憑藉靈活授權與低功耗設計橫掃新興領域,RISC-V也在學術界與邊緣市場生根,Intel的回應卻是繼續幻想靠相容性保護傘就能長治久安,更早之前就接連上演了XScale與Itanium的悲劇。結果,x86指令集成了最大的路障,Intel遲遲沒有勇氣切割歷史包袱,進行更大規模的革新,也沒有決心重新進軍ARM,連涉足RISC-V都猶豫不前,這就是所謂的「義和團」,外面正在革命,自己還在守舊。歷史已經證明,x86指令集的價值幾乎奠基於「相容Windows」這件事,其他的,什麼都不是。
- 失控的Atom系小核與混核:Atom曾被寄望為讓x86踏入行動時代的救命繩,結果成了失控的副產物。從Netbook到平板到曇花一現的智慧手機,從嵌入式系統到高密度伺服器到雲端原生資料中心,Atom的定位始終模糊,只剩一個「低價」標籤。到了Alder Lake世代,Intel試圖以「混核架構(Hybrid Architecture)」重新定義效能與效率平衡,但實際結果卻是:軟體生態混亂、功耗優化失效、使用體驗斷裂。如今,相較AMD的一路通到底,它成了Intel內部的結構性負債,大小核之間指令集無法完全相容 (這要到Nova Lake才會踩煞車),更是Intel埋下自己炸死自己的地雷。
- 誤入歧途的GPU發展:Intel一直想要打造自己的旗艦GPU,但每次都半途而廢。從「超級多核心x86處理器」Larrabee、Xeon Phi到砍掉重練的Arc,十多年如一日。問題不是技術力,而是定位錯亂。Intel想同時進軍遊戲GPU、通用GPU、AI GPU,結果三者皆失。當NVIDIA已經用CUDA建立完整軟體帝國、AMD用ROCm深耕HPC生態時,Intel卻還在內耗於驅動程式與遊戲相容性。在AI時代實際全名是 "General Purpose Unit" 的GPU,其競爭是長期生態系統戰役,而不是短期晶片規格會戰。別的不說,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號稱通吃CPU GPU FPGA和專用AI加速器的Intel oneAPI?
- 自己親手破碎化x86指令集:堅守x86指令集並不是不行,但維持一致性卻勢在必行。長年以來,Intel以為增加指令集就能創造價值、有助行銷,並強迫競爭對手跟隨,結果從AVX-512「家族」到獨樹一幟的AMX,反而造成了指令集碎片化,幾乎每代CPU都有「特規指令」,但軟體廠商根本不可能全部支援,失控的混核更讓問題更加棘手,只要大小核送作堆,就是兩邊都要被迫封印某些東西。最荒謬的是,為了相容性與產品區隔,Intel自己還在不同SKU上「開關」不同指令,持續表演「新產品不支援舊產品的指令」的世界奇觀,每隔一段時間定期更新的指令集說明手冊讓人越看越吐血,Intel自己親手把x86指令集弄得支離破碎,也摧毀了它的生態完整性,更讓AVX-512相容性變成AMD倒打Intel一把的致命武器。
- 「同場加映」遲遲無法商業化的矽光黑科技:在長期頗具盛名的乙太網路相關產品與後起之秀的Thunderbolt之外,Intel默默耕耘超過二十年的各類矽光子技術(Silicon Photonics)曾被視為Intel的下一座護城河。理論上,光電整合可以大幅降低資料中心內部連接延遲與能耗。然而十多年過去,Intel的矽光產品依舊停留在「技術展示」層級。因為Intel的商業策略太保守,或著根本可以說毫無將其實用化的整體策略,最終導致市場被Broadcom、Marvell、NVIDIA等後起之秀甚至AMD後發先至。黑科技沒有轉化為商品,等於毫無意義的零。
逆向思考:為何AMD快樂拼積木,反觀Intel一直都不行
覺得Intel的錯誤決策彼此之間的邏輯關聯太過複雜,不如就從這件事,當作思考的起點,延伸出一連串的條理分明的邏輯樹。
AMD的敗部復活,不只是結束切割製造事業的十年陣痛,更是「模組思維」與「成本至上」的勝利。它把CPU甚至GPU拆成多種產品共用的Chiplet,靈活組裝、快速疊代。這讓AMD能在不同市場用最低成本打造多樣SKU,橫跨CPU、APU、甚至GPU到EHP (MI系列),彈性極高。這是Lisa Su接任AMD執行長後,持之以恆推動AMD整合內部IP區塊使用方式的豐碩成果,現在已經讓Intel完全看不到車尾燈。
反觀Intel,長年堅持單一大型晶粒,內部架構過於「僵硬」,大小核彼此指令集無法完全相容,更捏死了讓個人電腦與伺服器共用積木的機會。即使近年開始學AMD做Chiplet,過度追求效能的設計文化仍無法轉彎。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組織慣性。
不利局勢早在2020年就已無法逆轉
從10nm延宕啟動「14nm牙膏期」開始,Intel 就錯過了最後的轉折點。市場信任的崩塌不是基於一次錯誤,而是連續超過十年的傲慢。在2020年,AMD已重新站穩伺服器市場;蘋果布局已久的M系列晶片即將開花結果;NVIDIA開始在AI領域獨霸。Intel即便在2021年找回Pat Gelsinger,只是從「失控」變成「苦撐」,ㄧ接手沒多久就上演資料中心營收利潤大幅下滑的業力引爆,他也沒有在Intel執行長的位置上,撐到親眼目睹Intel 18A製程和「四年五節點 (5N4Y)」開花結果的那ㄧ天。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Pat Gelsinger還能有其他選擇嗎
也許沒有,頂多他只能選擇Intel不會在Lunar Lake灌注太多資源和心力、使其不會傷害到Xeon的推出時程與發展方向 (如Diamond Rapids很愚蠢的沒有SMT),當一架飛機在失速時,駕駛員能做的只是延緩墜落,在製造事業單位仍是喊水會結凍「Intel國中之國」的當下,Gelsinger讓Intel重新敘事「製程復興」、「代工大夢」與IDM 2.0,但這需要動輒十年以上的長跑與天文數字般的投資。帝國的崩壞,不是一夕之間,而是長期自信過頭後的必然結果。Intel的故事,是關於「技術帝國如何被自己的慣性拖垮」的經典案例。它沒有被誰打敗,而是輸給了自己。
所謂的「奇蹟」,要真的發生才有價值
這句話出自日本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角色葛誠美里,意思是指「奇蹟」的價值不在於其本身,而是在於它能實際發生、解決問題、帶來改變。這句話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認為任何美好的願望或理論,最終都要在現實中得到驗證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雖然目前看來,歷經數次傷筋動骨的大裁員 (是否影響到研發進度與設計品質,姑且在此不論),Intel在陳立武的領導下算是勉強站穩了腳跟,但他能不能繼承Pat Gelsinger留下的遺產,重構促使Intel衰傾的「底層邏輯」,環顧當下競爭態勢,除了持續不懈努力,或許需要更多好運,甚至寄望出現奇蹟。
到頭來,我還是寫了遠遠超過五百字....
沒意外的話,下週就來談談Nova Lake,順便冷飯重炒AVX10和APX這兩樣重大的x86指令集改進方案。這次應該就不會超標了吧?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17年
【x86 興衰史】為何 AMD 近十年 x86 CPU 打不過 Intel?戰局會改觀嗎?
雲端是未來,那 ARM 在伺服器市場到底有沒有搞頭?
一窩瘋「人工智慧晶片」前,你需要知道的幾件關於 GPGPU 的事
【x86 興衰史】奠定 Intel Xeon Phi 技術基礎的「x86 處理器顯示卡」:Larrabee
英特爾與 AMD 把各自擅長的 CPU、GPU 送作堆,背後脈絡是什麼?
2018年
硬科技:為何Intel的競爭者都要如此辛苦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上)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中)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下)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上)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中)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下)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上)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中)
為悼念Intel NetBurst的失敗而刻下的墓誌銘 (下)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上)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中)
回顧消失在歷史洪流的Intel旗艦處理器Itanium(下)
硬科技:從地球模擬器到Summit:被GPU顛覆的超級電腦賽豬公
硬科技:科科們來瞧瞧一窩蜂猛衝人工智慧的勇者們
硬科技:斯斯有2種 那人工智慧晶片有幾種?
硬科技:讓AMD產品時程準確到位的Infinity Fabric
硬科技:AMD 7nm製程CPU、GPU外 科科們更該知道的事
硬科技:AMD移除用了17年的整合式記憶體控制器 AMD為何這麼做?
硬科技:Intel架構日用一張圖回顧15年來的Intel歷史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3dfx沒落與NVIDIA崛起
癮觀點:怎麼看CES中Intel、AMD的包水餃大亂鬥?
2020年
硬科技:Intel Xe到底葫蘆裡賣什麼藥?Intel史上3次獨立顯卡戰役
硬科技:一路鐘擺到擠牙膏的Intel
硬科技:淺談x86的SIMD指令擴張史(上):MMX到SSE
硬科技:淺談x86的SIMD指令擴張史(中):SSE2到SSE4
硬科技:淺談x86的SIMD指令擴張史(下):AVX到AVX-512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AMD x86 Everywhere篇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半導體製程篇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 Larrabee篇
硬科技:談談Intel的多晶片水餃封裝技術
硬科技:集AMD技術之大成的超級電腦APU:EHP (上)
硬科技:集AMD技術之大成的超級電腦APU:EHP (下)
硬科技:為何Intel的競爭者還是如此辛苦?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 CPU入門教學篇硬科技:從Linux大神的抱怨瞧瞧Intel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上)
硬科技:從Linux大神的抱怨瞧瞧Intel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下)
硬科技:從AMD的M-SPACE到Intel的Client 2.0硬科技:科科們來瞧瞧一窩蜂猛衝人工智慧的勇者們
硬科技:斯斯有2種 那人工智慧晶片有幾種?
硬科技:讓AMD產品時程準確到位的Infinity Fabric
硬科技:AMD 7nm製程CPU、GPU外 科科們更該知道的事
硬科技:AMD移除用了17年的整合式記憶體控制器 AMD為何這麼做?
硬科技:Intel架構日用一張圖回顧15年來的Intel歷史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3dfx沒落與NVIDIA崛起
2019年
2020年
硬科技:Intel Xe到底葫蘆裡賣什麼藥?Intel史上3次獨立顯卡戰役
硬科技:一路鐘擺到擠牙膏的Intel
硬科技:淺談x86的SIMD指令擴張史(上):MMX到SSE
硬科技:淺談x86的SIMD指令擴張史(中):SSE2到SSE4
硬科技:淺談x86的SIMD指令擴張史(下):AVX到AVX-512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AMD x86 Everywhere篇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半導體製程篇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 Larrabee篇
硬科技:談談Intel的多晶片水餃封裝技術
硬科技:集AMD技術之大成的超級電腦APU:EHP (上)
硬科技:集AMD技術之大成的超級電腦APU:EHP (下)
硬科技:為何Intel的競爭者還是如此辛苦?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 CPU入門教學篇
硬科技:從Linux大神的抱怨瞧瞧Intel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下)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醞釀期(1995-1998)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草創期(1998-2001)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擴張期(2001-2004)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混亂期(2004-2006)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轉型期(2006-2008)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反擊期(2008-2011)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暴走期(2010-2018)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鐘擺期(2011-2017)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牙膏期(2017-2020)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振作期(Since 2020)
【x86 興衰史】AMD 翻身有望?英特爾規格製程擠牙膏與 AMD 的躍進
【x86 興衰史】AMD 真能翻身壓倒英特爾嗎?從應用優劣來探討可能性
【x86 興衰史】AMD 與英特爾的「戰局」真的改觀了嗎?
在人工智慧晶片戰場追逐 GPU 背影的英特爾
從歷史脈絡理解 AMD 為何要雙軌化 GPU 發展路線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英特爾調整新一代 Xeon 伺服器平台到底是為了什麼事?
AMD Zen 成功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Linus Torvalds 對 AVX-512 的批評是否公道
從先進封裝技術發展,檢視 AMD 的超級電腦布局
從 Pentium 回顧 x86 處理器到底哪裡難做
2021年
硬科技:AMD選擇的Chiplet路線沒有你想像的簡單
硬科技:科科們該怎麼看待得到新執行長的Intel?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NVIDIA GPGPU篇
硬科技:從熱情洋溢的Rocket Lake回顧Intel 10nm與14nm製程牙膏史
硬科技:做為AMD全盛時期象徵的Opteron處理器:全盛期(2003-2007)
【x86 興衰史】AMD 真能翻身壓倒英特爾嗎?從應用優劣來探討可能性
【x86 興衰史】AMD 與英特爾的「戰局」真的改觀了嗎?
在人工智慧晶片戰場追逐 GPU 背影的英特爾
從歷史脈絡理解 AMD 為何要雙軌化 GPU 發展路線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英特爾調整新一代 Xeon 伺服器平台到底是為了什麼事?
AMD Zen 成功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Linus Torvalds 對 AVX-512 的批評是否公道
從先進封裝技術發展,檢視 AMD 的超級電腦布局
從 Pentium 回顧 x86 處理器到底哪裡難做
2021年
硬科技:AMD選擇的Chiplet路線沒有你想像的簡單
硬科技:科科們該怎麼看待得到新執行長的Intel?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NVIDIA GPGPU篇
硬科技:從熱情洋溢的Rocket Lake回顧Intel 10nm與14nm製程牙膏史
硬科技:做為AMD全盛時期象徵的Opteron處理器:全盛期(2003-2007)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Intel Itanium篇
硬科技:進擊的Intel IDM 2.0、鐘擺節奏與IDF的復活
硬科技:科科們該怎麼看待Intel投入RISC-V這件事
硬科技:做為x86義和團象徵的Atom處理器 崛起期
硬科技:做為x86義和團象徵的Atom處理器 暴走期
硬科技:做為x86義和團象徵的Atom處理器 轉型期
硬科技:x86處理器的電源管理簡史 省電篇
硬科技:x86處理器的電源管理簡史 超頻篇
硬科技:從Intel在Nehalem的戰略選擇了解x86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硬科技:進擊的Intel IDM 2.0、鐘擺節奏與IDF的復活
硬科技:科科們該怎麼看待Intel投入RISC-V這件事
硬科技:做為x86義和團象徵的Atom處理器 崛起期
硬科技:做為x86義和團象徵的Atom處理器 暴走期
硬科技:做為x86義和團象徵的Atom處理器 轉型期
硬科技:x86處理器的電源管理簡史 省電篇
硬科技:x86處理器的電源管理簡史 超頻篇
硬科技:從Intel在Nehalem的戰略選擇了解x86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從 Pat Gelsinger 重返 Intel,一窺處理器巨人的「全盛時期」
英特爾跨進晶圓代工為哪樁?與業界接軌,順便添加可用牌組
英特爾重啟鐘擺開發節奏與開發者論壇,是重振雄風還是迴光返照?如果 AMD 也支援 AVX-512 指令集會發生什麼事?
從 Intel 資料中心營收、毛利雙下滑的財報,檢視 AMD 耕耘多年的技術反擊力道
Nvidia Smart NIC 不單是 Arm 與 GPU 送做堆,而是「掀起革命一角推翻 x86」的起點
英特爾與 AMD 的 x86 伺服器戰爭編年史
如果英特爾自己重新打造 ARM 處理器會發生什麼事
英特爾併購 SiFive 是一石多鳥的高招,還是浪費巨資的敗筆?
好菜依序上桌,AMD 遲來 15 年的大反攻即將到來?
2022年
硬科技:x86在伺服器的地位是怎麼來的 技術篇
硬科技:x86在伺服器的地位是怎麼來的 商業篇
硬科技:Intel的火箭湖核心原來真的如此大顆
硬科技:究竟誰能威脅x86指令集的地位
硬科技:Intel不願面對的10nm製程黑歷史Cannon Lake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 Intel曾擁有過的最強ARM處理器XScale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 20年前64位元x86指令集誕生的時刻
硬科技:豆知識系列 64位元的x86和IA-64 (Itanium) 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硬科技:豆知識系列 CISC和RISC的差別究竟在哪裡?
硬科技:豆知識系列 64位元的x86和IA-64 (Itanium) 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硬科技:豆知識系列 CISC和RISC的差別究竟在哪裡?
回顧 CES 2022 與新一代超級電腦戰爭:冬季戰線全開的 AMD 副本
回顧英特爾史上十大戰略錯誤
從 AMD 2022 年財務分析師大會,剖析產品規劃與推進時程
該如何看懂英特爾跟聯發科的代工合作案
回顧 Pentium 與 Celeron 問世:當低價 x86 處理器不再是特定品牌特權
回顧歷史夢幻處理器:RISC 進軍個人電腦市場的嘗試與 x86 真正崛起(1990 年代)
回顧歷史夢幻處理器:Nvidia 和 ATi(AMD)崛起前 3D 繪圖晶片群雄大亂鬥(1990 年代)
回顧歷史夢幻處理器:統治計算機工業與 x86 的起源與霸業
2023年
硬科技:豆知識系列 Intel與AMD的1GHz時脈搞笑爭霸戰 (2000年)
簡單回顧英特爾最近「有點坎坷」的伺服器 GPU 發展
英特爾能否重演資料中心戰場發動反擊的「核戰」副本?
英特爾該如何「補回」自廢武功的 AVX-512
英特爾終於自己開了徹底改革 x86 指令集的第一槍,然後呢?
從 AMD 分割格羅方德的過去,檢視英特爾分割晶圓廠的困難在哪裡
英特爾繼續開了徹底改革 x86 指令集的第二槍,然後呢?
一覽處理器廠商的「人工智慧推論加速單元」:x86 篇
Hot chips 2023》對手近逼,英特爾在資料中心戰場發動反擊的「核戰」
Hot Chips 2023》神奇的處理器:英特爾 8 核心 528 執行緒的矽光連線處理器研究案
同樣大小核,英特爾、AMD 和 Arm 有什麼不同?
小晶片加上異質整合不是現在才有,就歷史產品一窺先進晶片封裝發展演進
英特爾和 AMD 伺服器處理器 Chiplet 策略有什麼不一樣?
時代的眼淚系列:走出隧道盡頭卻又墜入萬丈深淵的 Itanium
ARM 發起攻勢,x86 黃昏真要來了?
從英特爾第六世代 Xeon-SP 和 AMD 第四代 EPYC 回顧「伺服器處理器核戰」
2024年
ARM 狂潮,x86 黄昏將至?(一)x86 處理器的資料中心、伺服器霸權起點何在
ARM 狂潮,x86 黄昏將至?(二)雲端巨頭自研晶片究竟可以省多少?
ARM 狂潮,x86 黄昏將至?(三)為何自研晶片的門檻越來越低?
ARM 狂潮,x86 黄昏將至?(四)暫居優勢的 x86 雙雄該如何自力救濟?
檢視 Pat Gelsinger 提的英特爾「三大失敗」
一覽處理器廠商「人工智慧推論加速單元」:CES 2024 的 x86 雙雄篇
回顧英特爾伺服器的「原子小金剛」:E-Core
回首成功前的低谷,檢視 AMD 的「重大失敗」歷史
英特爾新製程布局的葫蘆藏著什麼藥?
英特爾自己爆料 Intel 18A 沒有大客戶,難道是「投降輸一半」?
探索 Nvidia 的多重護城河:不只有 CUDA,NVLink 串連頻寬更難跨越
好笑到讓人笑不出來的 x86 愚人節笑話
探索 Nvidia 的多重護城河:GTC 2024 透露布局和擴大領先優勢的企圖
AMD 是否回到 K8 時代的歷史高峰?
COMPUTEX 2024 可能上演的伺服器 CPU「核戰」
檢視 AMD EPYC 4004:從根基遭動搖的英特爾伺服器戰線
一覽處理器廠商「人工智慧推論加速單元」:COMPUTEX 2024 AI PC 群雄大亂鬥篇
英特爾怎麼了?四個競爭危機與最後一線生機
Hot Chips 2024》萬眾注目的旗艦 AI GPU:遙遙領先的 Nvidia Blackwell、苦苦追趕的 AMD MI300X 和看不見影子的英特爾 Gaudi 3
遲來的合作?英特爾 AMD 結盟能否抵禦 ARM 崛起
Hot Chips 2024》矽光子先驅卻迷途,英特爾的技術進度與市場困境
Hot Chips 2024》矽光子與運算晶片整合的「影武者」,一窺博通資料中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