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多數現代台灣人只要看到超過500字更至更少字數的「長文」就容易大腦overflow、不看文章就隨意留言大發議論的毛病,我也藉此自我要求,無論如何,撰文都要盡量用最精簡的底層邏輯,去拆解更加複雜的議題。反正我現在也不缺那點稿費,文章寫短對我根本沒有任何損失。
今天這篇主要是為了TPUser而寫,但如果沒有被嫌棄不夠水準、難登大雅之堂的話,也歡迎各位註明來源轉載。
從幾乎不用關機的ThinkPad X1C Gen 13了解優秀的產品不代表商業上的成功
基本上,只要對於個人電腦發展史有基本的認識,應該都不會否認源自於IBM的ThinkPad商用筆電之王的地位,而長期由日本大和實驗室 (Yamato Lab) 操刀研發的X1 Carbon (X1C) 系列更是不動的旗艦。假若整個Windows筆電世界是一個王宮,商用筆電就是王座,ThinkPad是王冠,而X1 Carbon更是王冠上的寶石。
很不幸的,X1C在採用Intel Alder Lake (Core Gen12) 與Raptor Lake (Core Gen13/14) 的Gen 10和Gen 11,拜那個「不計任何代價,走火入魔,也要壓榨出極限性能,縮短產品壽命亦在所不惜」混合大小核之所賜,糟糕的使用者體驗 (例如燙手的鍵盤左側) 與短腿的電池續航力 (Turbo Boost馬力全開瞬間燒乾大半電池),可謂ㄧ整個掉漆,到了Meteor Lake (Core Ultra 100) 的Gen 12才讓人耳目一新,而Lunar Lake (Core Ultra 200V) 的Gen 13,更是讓X1C更加的接近M系列系統單晶片Macbook—即使似乎少人理解Intel拼命打造Lunar Lake的真正目標是什麼。
像手機一般的隨時可用的Macbook
以iPhone的A系列為基礎,Apple發展個人電腦使用的M系列SoC,除了提昇對產品研發的掌握度,更重要的是,將和手機平板一樣「隨時隨地可用」的使用者體驗,帶入筆記型電腦的世界。如同你不會在乎你的手機放在包包內,會不會因為誤觸螢幕自動醒來而變成滾燙的磚塊,也不會在意會不會讓手機一下子就沒電。這種使用者體驗難以量化,更不是跑benchmark測試帳面上的電池續航力和計算「能效比」,就能夠呈現出來。但大多數平時沒用到電腦就關機的Wintel筆電使用者,就很難感受到這種一用過就回不去的爽度。
永不關機的ThinkPad X1C Gen 13
在10月5日,X1C Gen 13 Evo取代了讓筆者困擾已久的X1C Gen 10 (OLED面板版本),成為筆者最新的旗機。從服役的第一天開始,永不關機保持連網,也不關閉應用程式,蓋上睡眠好幾個小時,放整晚掉不了幾趴電力,打開直接進入登入畫面,按下指紋辨識,馬上就可使用,反應時間也讓筆者極度滿意。在家裡用不到,套上保護套收好,放入抽屜,出門就拿出來塞入背包,也絲毫不必擔心機器變成發燙的磚塊或著完全沒電,直接讓筆者回想到曾經擁有過的M1心臟Macbook Air。
充滿Pat Gelsinger對Apple怨念的Lunar Lake
這就是長期身為Macbook粉絲的Intel前任執行長Pat Gelsinger的「悲願」,雖然Lunar Lake發表沒多久後,他就被董事會趕下台了。Lunar Lake象徵著x86指令集相容處理器,藉由窮盡一切手段,也可以實現等同於RISC體系行動運算產品的能耐。但也基於同樣的理由,確定將不會有真正繼承者的Lunar Lake,也證明了要精煉x86指令集相容處理器的高昂成本,無論是「技術」還是「商業」。
Lunar Lake的獨特之處
Lunar Lake是Intel竭盡全力追求「挑戰Apple Silicon」的行動運算處理器,由外到內,大致上有幾個重點,如果覺得太繁瑣,就請直接忽略:
- 電源晶片獨家指定瑞薩 (Renesas),包括客製化的RAA225019電源管理IC (PMIC)、RAA489301高效能預穩壓器和ISL9241電池充電器。
- 為了降低40%的記憶體實體層 (PHY) 功耗,將DRAM (兩顆16GB LPDDR5X-8533) 跟CPU封裝在一起 (MOP, Memory On Package)。
- 精簡晶片模塊 (Tile) 的數量,其中最重要者,將CPU、GPU、NPU和記憶體控制器集中在台積電3奈米製程 (N3B) 的Compute Tile,其餘則整併為Platform Controller Tile (PCT),這也是Lunar Lake跟同為「多餡水餃」的前代Meteor Lake和同儕Arrow Lake (Core Ultra 200) 的最大差異處。
- 減少CPU核心數,僅剩下四個大核和四個小核。
- 採用大型化的NPU,理論運算效能高達48 TOPS (Int8),光從晶粒「空照圖」就可輕易注意到那堪比四個CPU大核的巨大面積。
- 「大核 (P-Core)」微架構Lion Cove捨棄重視輸出率的HyperThreading,專注於單執行緒效率,並調整快取記憶體階層與縮小時脈的調節粒度 (100 MHz→16.67 MHz)。
「淺談」Lunar Lake的失敗
這一年來,業界就不斷有江湖傳言「Lunar Lake賣ㄧ顆賠ㄧ顆」、「客戶非常反彈直接綁死LPDDR5X」、「Lunar Lake賣相極差,庫存山積」,這一切都不會讓筆者感到意外,原因可總結成以下幾點:
- 研發高效能x86指令集相容處理器一向所費不貲、曠日費時,作為「Pentium M (Centrino平台)」借屍還魂的Lunar Lake也很高概率創下Intel研發個人電腦CPU的開銷新高紀錄。
- Lunar Lake原先表定將是Intel 18A製程首發 (Arrow Lake則是20A),但因Intel「4年5節點 (5N4Y)」的延宕,「將CPU/GPU/NPU/記憶體控制器一同送作堆」的轉向台積電N3B,極度不利成本結構。據投資銀行的估計而推算,Intel客戶端運算事業群 (CCG) 連續六季總計約450億美元營收,有將近三分之一的150億美元,是付給台積電的「保護費」。
- Lunar Lake封裝32GB LPDDR5X,必須從外部購入DRAM,導致不必要的庫存堆積。統包如同「期貨」的DRAM顆粒,更是限制規格彈性並天理不容的滔天大罪。
- 現在越來越多公司與個人使用線上網頁版本應用程式 (如Microsoft 365) 與遠端開會 (如Teams),吃記憶體如喝水,區區32GB已經漸漸的不敷使用。諷刺的是,普遍RAM容量比較少的Macbook,卻是這波工作型態典範轉移的重災區。
- 個人電腦廠商同時期要推出兩種腳位不相容的產品 (Lunar Lake,以及相容Meteor Lake的Arrow Lake),主機板無法通用,但AMD與Qualcomm在單一封裝中,涵蓋了從低端到高端的範圍。
- 相比同期的AMD和Qualcomm競品,Lunar Lake帳面上的規格毫無優勢可言。很明顯的,除了定價策略有問題,Intel又講不清楚好處究竟在哪裡 (這件事恐怕只有Pat Gelsinger自己說比較快)。更正確的說,放羊放久了,陰德值早在「14奈米牙膏期」、Alder Lake和Raptor Lake都燒光了,每代都說「更快更省電」,到現在沒人當真,完全業力引爆。
Panther Lake背後的商業折衷
有鑑於此,為了追求「黨與人民共同的勝利」,後面的Panther Lake (Core Ultra 300) 就不能重蹈覆轍,也因此具備以下特色:
- 在單一共通平台拼裝不同的「積木」以滿足不同市場區隔。
- 「撥亂反正」讓CPU不再封裝DRAM。
- 再次分離CPU與GPU的Tile,使用不同製程節點製造,不僅降低成本,並且可根據市場需求更換GPU單元,例如低階的4核Xe3內顯是Intel 3,12核則為台積電N3E。
- 「追求效率」的第五代NPU從SOC Tile搬到Intel 18A製程的CPU (Compute) Tile,原先Arrow Lake鳥鳥的13 TOPS (Int8) 第三代NPU,理論效能一舉躍升50 TOPS,足以取代Lunar Lake的第四代 (48 TOPS)。
- 但記憶體控制器依然跟CPU核心放在一起,如同Lunar Lake。
簡而言之,在確保客戶彈性與控制製造成本的前提之上,Panther Lake兼顧了Meteor Lake/Arrow Lake與Lunar Lake的最佳特性。但反過來說,即便Intel繼續宣稱Panther Lake將帶來更優異的電源管理,對於能否重現Lunar Lake的「類Macbook感覺」大哉問,筆者只能給出一個大大的問號。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Lunar Lake
反管理的非典型企管著作「呆伯特法則 (Dilbert Principle)」的作者史考特·亞當斯 (Scott Adams) 在1997年的「呆伯特大未來 (The Dilbert Future)」中,闡述「所有趨勢都有邏輯極限 (All trends have logical limits)」,如果事情不能永遠這樣持續下去,他們就不會。從最嚴格的意義上來說,這是正確的,但最棘手的部分在於,如何確定這條邊界究竟在哪裡,其他趨勢和看不見的變數,將會影響你先前發現的「邏輯極限」。
筆者在過去數篇談論到新世代個人電腦處理器的專欄文章內,根據自身過去近三十年的觀察和經歷,多次暗示「Lunar Lake是堪稱不計代價,要讓各大OEM ODM繼續願意相信Intel產品研發能力的特規產物,很可惜就此曇花一現、後繼無人,虧本在賣也不會讓人感受到一絲一毫的訝異」。
結果過沒多久,Intel執行長Pat Gelsinger在發布2024年第三季財報時,就突然表示「為了訴求更高利潤,Lunar Lake將是小眾一次性 (One-Off) 產品,沒有直接繼任者」,也因此,亦不乏知名產業分析師深入剖析Lunar Lake失敗的前因後果,並做出「製程技術或許只是表象,導致一連串錯誤產品決策的組織機制可能才是Intel的核心問題」的結論。雖然稍有點業界常識和商業意識,就知道Intel將DRAM整合至CPU封裝,徹頭徹尾「天大政治不正確如殺人父母般的擋人財路」,和消費性顯示卡難以採用HBM,都是基於一樣的道理。這就是商業的邏輯極限。
行文至此,既然木已成舟,想要入手一台「蘊含接近MacBook體驗潛力」又毋需擔憂軟體相容性的Windows筆電,搭載Lunar Lake的機種,是唯一值得認真考慮的選項,筆者也曾經正在一邊看著ThinkPad X1 Carbon Gen 13那精美的標價,一邊天人交戰,並一併回憶起iPhone XS那句經典廣告詞「貴,從來都不是它的缺點,而是你的缺點」。現在,已經不必再苦惱這件事了,或許以後也不會再有煩惱的機會。
嗯,不知不覺中就這樣遠遠寫了不只五百字,我的天啊。
延伸閱讀 (主要是筆者在科技新報和癮科技的著作):
回顧消失的 Intel Centrino:當省電處理器不再是筆電的專利
沒人限制英特爾做出比蘋果更強的晶片,不過……
英特爾新製程布局的葫蘆藏著什麼藥?
英特爾自己爆料 Intel 18A 沒有大客戶,難道是「投降輸一半」?
英特爾 Lunar Lake 是當年 Pentium M 再現?
淺談英特爾 Lunar Lake:推測表現、商業挑戰與 x86 指令集包袱
Hot Chips 2024》新世代 AI PC 的心臟:英特爾 Lunar Lake、AMD Zen 5 與高通 Oryon
曇花一現?檢視 Lunar Lake 的獨特之處和難言之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