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8月 31, 2008

草根的研究 XD

剛剛收到的留言:
匿名 已針對您的文章「[2006年二月的舊文]冷飯熱炒:半導體巨人的獨特思維模式Ver 2.0」留下新意見:

呵呵!

看來您研究上可能有點給他草根,P54C一起頭是用0.6um CMOS,不是您留言中的0.5um BiCMOS。(我與第一則留言者是同一人)

匿名提到...

附帶一提,超過133MHz以上叫P54CS,這時才縮成0.35um,然後時脈一路到200MHz,OverDrive方面叫P54CT,C字母應當就是指CMOS。

原本還有個P54,是將原有P5的0.8um BiCMOS轉成0.6um BiCMOS,不過Intel製程進步良好,P5之後就是P54C,沒有P54。
好吧,那我就來尋根究底一下,翻翻硬碟內躺了超過十年、學生時代閒閒沒事窩在宿舍隨便亂看的原始資料。XD資料來源:Intel Extends 486, Pentium Families: 100-MHz DX4, “P54C”: Processors Use 0.6-Micron BiCMOS Technology (1994/3/7, Microprocessor Report)資料來源:Intel’s Long-Awaited P55C Disclosed: First MMX Implementation Also Has Pipeline Tweaks, Larger Cache (1996/10/28, Microprocessor Report)

"Intel Moving Back to CMOS"可是今日Intel在以色列海法的大頭目、P55C的Chief Architect David Perlmutter本人(當年的照片真是有夠年輕,和現在差好多)親口在那年Microprocessor Forum講的,規格表內的數據也是當時Intel的NDA資訊,我實在看不出Intel有什麼理由蓄意隱瞞提前導入CMOS。

以後有機會乾脆我就當面問他本人直接求證好了。

至於P54CS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來看一下最原始的資料(Pentium Is First CPU to Reach 0.35 Micron: New Manufacturing Process Pushes Intel Processor to 120 MHz, 1995/3/27, Micro Design Resource),這篇在講P54CS/P54CQS,有段話如下:
Thus, Intel is the first company to ship a microprocessor in a true 0.35-micron (drawn) process. Contrary to earlier rumors, Intel continues to implement BiCMOS instead of pure CMOS, even at this feature size, claiming that the bipolar devices enhance performance.

The P54CQS continues to operate with a 3.3-V supply, although many vendors have proposed moving to voltages of 2.5–3.0 V for next-generation processes, and Intel’s own P6 processor uses a 2.9-V supply in a 0.5-micron process. Intel says that its future 0.35-micron devices may move to lower supply voltages, but the P54CQS needs to retain compatibility with existing board designs.
喔,原來P54CS/P54CQS使用CMOS是十三年前的rumor啊,害我緊張了一下。XD

看來Sandpile這頁資料有點問題,不過Intel Pentium家族在P55C前都是BiCMOS這點絕對是沒錯的。十多年來,我真的從來沒看過「C字母應當就是指CMOS」的相關資料。「應當就是」?我能質疑這句話根本就是個人的臆測嗎?

最後,如這位留言的匿名網友所言,本痴漢的確很「給他草根」:因為我都連根拔起。

星期六, 8月 30, 2008

[Macross Frontier 21話]如果有這張高解析度的圖當桌布就好了...

說真的,這首「蒼のエーテル」真是讓我聽到整個人凍結在螢幕前了...

Update (2008/9/1): 1920x1080桌布連結

星期五, 8月 29, 2008

[IEEE HotChips 20]IEEE 754R浮點數所定義的Fused Multiply Add

這突然讓我想到,當初外界謠傳,Intel原本打算在Merom把fused multiply add作成Macro Fusion的一部分(自動合併接連的Multiply和Add),大概因為沒有「業界規範」、運算精度會有差異之故,後來無疾而終,不過反正確定未來的AVX和SSE5都可以支援,想想就算了。

另外順便一題,從頭到尾都由IBM主導的IEEE 754R,最重要的部份倒還不是FMA,而是decimal FPU。為何?想想IBM的大機器還一狗票用十進位數的COBOL應用程式就知道了,Power6和z6都「號稱」對應完整的IEEE 754R,即使早在IEEE 754R規格定案之前。計算機工業的世界真的好黑暗啊~

喔,熊熊忘記提醒這篇是在講nVidia GTX200。XDDDD

星期三, 8月 27, 2008

誰說nVidia沒有x86核心的!(中指)

我這樣講應該會被打吧~哈哈~

M6117C

386SX Embedded Microcontroller

Product Overview

The M6117C is a highly integrated, low voltage, single-chip implementation of Intel? 386SX compatible microprocessor plus ULi M1217B chipset. The M6117C provides the following functions : 1) Intel? 386SX core 2)Supports EDO DRAM controller including FP mode 3) Coprocessor Interface 4) ISA interface 5) Peripheral Interface (includes two cascaded 8237 DMA controllers, a 74612 memory mapper, 2 cascaded 8259 interrupt controller, and an 8254 programmer counter 6) Built-in RTC 7) Built-in PS2 Keyboard Controller and Mouse 8)Built-in WATCHDOG timer 9)16-bit GPI/O10) IDE interface.

Features

Static Intel 386SX compatible Core

* Operating Power Supply 5.0V
* Operating frequency 25Mhz to 40Mhz

星期日, 8月 24, 2008

關於赤貧之戰的一些想法

不分藍綠,好像一堆政治狂熱者都為了這個惡搞而暴走了,我覺得這實在沒什麼大不了,看過就好了,幹嘛認真呢?

我比較在意的是,什麼時候才會有便於製作此類惡搞的普及化軟體技術,以及足以支撐快速完成此類工作的計算能量,例如先可進行器官辨識,分開不同人的臉像、容貌和表情,再直接替換,自動移花接木,這樣做起來就快多了。

過去我在幾次美國IDF聽keynote和session時,Intel好幾次公開談論Tera-scale運算能量世代可以做的事情:RMS(recognition, mining and synthesis,資料識別、探勘與合成),也多少展示過類似上面描述的範例,不過到現在似乎沒聽到多少實際的成果,希望假以時日,此類技術的普及能讓無數的政治嘴砲blog充滿歡樂的洨容。

如果這種技術能夠變成網路服務,絕對商機無限。

我已經猜不出Canon在想什麼了

雖然官方還沒公佈,不過看起來不像是假的。

Canon EOS 50D 新機
Canon EOS 50D 主要的特點及改進

回顧一下Canon中階機種過去的推出時間。

D30 2000年四月
D60 2002年二月
10D 2003年二月
20D 2004年八月
30D 2006年二月
40D 2007年八月

現在又要出50D,這會不會太快了...我總覺得Canon從D60開始,根本就只該推出兩台機身才對。

星期六, 8月 23, 2008

[2006年二月的舊文]冷飯熱炒:半導體巨人的獨特思維模式Ver 2.0

不知道Intel殺聲震天的Larrabee還是不是繼續死性不改喔...(酒)倒是過去的文筆和現在差很多是真的(汗),回過頭來都有點看不下去(泣)。

處理器路邊社Processor Watch
冷飯熱炒:半導體巨人的獨特思維模式Ver 2.0
這篇文章,原本發表在iThome 128期「2004年春季IDF特別報導」,作為長達12頁封面故事的最後結尾。事隔近兩年,以及四屆IDF的現場心得,筆者決定將該文修正至2.0版,作為本期的內容。希望可以在技術與產品規格之外,讓讀者在過年時可以看到「很不一樣」的東西。

自1971年創造全球首顆微處理器4004、在1978年8086被選為IBM PC的處理器而踏上半導體大廠之路,至今Intel已經穩坐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龍頭,在IT產業有著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就以半導體產業而言,Intel甚至早已遠邁藍色巨人,無人可及。

但在Intel的歷史上,充滿了諸多備受產業界及學術界爭議的架構及產品設計,除了已經在教科書上遺臭萬年的x86/x87指令集、命徒多舛的i432、「Cray on a chip」的i860、和i432貌同實異的i960、市場尚未成熟就已進入「指令集設計錯誤示範觀察名單」的IA-64等等,不少微處理機的微架構更成為眾矢之的,在當時承受了排山倒海般的批判。這些被視為「毫無道理可循(doesn't make a lot of sense)」的決策,究竟是基於何種特殊的想法?為何這家公司還能這麼成功?我們現在就從Intel的歷史,來幫助讀者了解Intel的思維模式,這也有助於理解這家公司的獨到之處。

極度著重成本與效益

熟悉半導體及微處理器業界的人,應該都會記得Intel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里程碑:從1996年的Pentium MMX(P55C)及1997年的Pentium II(Klamath)開始,Intel放棄從Pentium開始已經投入數年的BiCMOS製程,轉回傳統的CMOS。當初Intel之所以會導入BiCMOS,主因在於希望可以達成最好的時脈速率,但是基於降低耗電及晶粒面積的考量,後來放棄了,再也沒有回頭。外界普遍將其視為Intel策略上的重大轉折,從此走上高度追求成本效益的路線。換言之,如其採用昂貴的特殊製程技術,不如竭盡所能的進行製程的縮小化。

另一個例子,則是數年前以IBM為首的眾多處理器廠商,競相投入銅導線製程,Intel卻依然堅守鋁導線,所以創造了「沒有銅的銅礦」(Pentium III 180nm製程核心的代號為「Coppermine」)。當時Intel認為,銅導線製程尚未成熟,鋁導線依然有相當大的應用潛力。後來,Intel是直到130nm製程的Northwood才導入銅導線,遠落後於其它廠商。但是,Intel並沒有因此吃虧,依然維持對競爭對手處理器產品效能及時脈上的優勢。目前Intel對SOI晶圓的保守態度,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Intel已經在去年春季IDF公開表示,他們並不打算採用PD-SOI,等到FD-SOI才會「再考慮看看」。當然,SOI相關專利長期由IBM所掌握,也是主因之一。

Intel著重成本及效益、希望可以將同樣的資源做到最大限度利用的態度,也充分反映在處理器微架構的設計上,相較於競爭對手,Intel的處理器微架構都有著遠較為長的市場壽命,也較能配合未來的製程發展趨勢。

就以Intel的x86處理器經典微架構P6來說,從1996年的Pentium Pro開始,直到目前的Pentium M、Yonah與Merom,已經十年了,而競爭對手AMD陸續推出K5/K6/K7/K8、Cyrix出現M1/M2以及難產的M3,但是都無法動搖IntelP6微架構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P6的諸多優秀設計以及幾近完美的取捨,推出至今已經超過10倍的時脈成長,應用範圍從伺服器一路延伸至筆記型電腦,都足以證明其遠見和前瞻。稱P6是Intel甚至x86最成功的處理器微架構,實當之無愧。

無論是P6以及NetBurst,均遭受「因過度追求時脈而忽略IPC」的批判。其實,Intel的想法並不難理解,因為x86指令集本身所能達成的指令平行化執行能力極為有限,發展類似RISC處理器的大型化複數執行單元,並不划算,因為執行單元利用率並不高,這從Intel的x86處理器均無專屬的位址計算單元(AGU)就可略見一二。NetBurst所導入的超執行緒(Hyper-Threading)更是明顯的證明,希望將現有處理器的運算資源發揮到最高的程度。這種觀念,一直主導著Intel所有的產品設計。近期Intel放棄NetBurst、轉向以追求「效能/功耗比」的Merom微架構,也不脫離追求經濟效益的思考模式。

以「製造」做為思考的出發點

但相較於睿智的微架構設計及製程技術研發,Intel在指令集的架構上,卻是淪落到過街老鼠、北港香爐差可比擬的窘境。x86/x87指令集是如何的飽受批評,這已經不必浪費篇幅來描述了,大概情況只比Digital VAX好一點點,但是,現在連全新設計的IA-64也遭遇到類似的處境。

照例說,指令集架構應該基於長遠的考量。換言之,指令集架構是「戰略」,處理器產品實作是「作戰」,而生產就是「戰術」。但是,Intel所發展出來的指令集可以說一個比一個詭異,到底問題出在哪裡?答案很簡單,因為Intel是以「利於製造」做為思考的出發點。套句普魯士名將老毛奇的名言:「只要戰術成功,戰略可以讓步」。這也許就是Intel設計指令集的信念。

我們先檢討Intel在x86處理器的新增指令方式,往往很多「按照常理」而言應該提供的指令,Intel不是不提供、就是拖很久才提供。例如在SSE不提供乘積和(FMA),在SSE3才提供浮點整數資料型別轉換指令(fisttp),外加在2004年春季IDF發表NX防止緩衝區溢出攻擊保護機制、初期的Prescott核心卻沒有提供分頁表NX位元等,均飽受抨擊。除此之外,Intel習慣針對單一的硬體微架構提供特殊的指令,但是轉換到另一個微架構,這些指令就沒有用處了,直接受害者就是其它廠商的x86相容處理器。

相較於x86的疊床架屋,毫無包袱的IA-64更是到了讓人匪夷所思的程度。首先,IA-64的整數乘法指令,並不能直接使用通用暫存器,而是必須先把值傳遞至浮點暫存器才能執行。另外,IA-64的浮點除法指令,是透過乘積和指令進行倒數運算,為了維持精確度,才將浮點暫存器寬度加長至82位元。最後,IA-64沒有sign-extended載入指令、從記憶體載入32位元值至64位元暫存器時就必須浪費不少時間。更讓人感到納悶的是,IA-64並沒有基底偏移([base + disp])定址模式,這和傳統的載入儲存架構相比,就會增加有效位址就必須事先計算的麻煩。

根據IBM的研究,IA-64指令集的程式碼體積竟然高達x86的「4.8倍」,所以讀者就不難理解,為何Intel會特別重視Itanium的快取記憶體容量,屢次在歷代Itanium打造快取容量的世界紀錄。

很明顯的,這些都是屈就實作及生產限制所作出的讓步,上述的例子僅為冰山的一角。種種因素的累積,導致IA-64並不是一個簡潔的指令集架構,而且非常消耗記憶體空間,這些限制,日後一定......不,已經造成了Intel的大麻煩。當然,Intel也許認為這些都可以倚賴製程來彌補,因為它們就是摩爾定律的創造者兼忠實信徒,雖然Itanium產品一直延期,也不是什麼新聞了。

目前還有一種普遍的看法:Intel刻意讓指令集變得更複雜、更難實作,以提高其它廠商製作相容產品的技術門檻。當然,這是絕對沒有確切證據可以證實的。不過,從x87浮點指令集的創造者William Kahan事後的看法,似乎認為這種觀點所言不虛。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理論上」,Intel自己一定可以順利的推出新產品,其它廠商可就不一定了。

特殊思維逐漸延伸至市場策略

半導體產業一直有一個說法:其它的廠商都是先決定功能再研發製程,而Intel則是在既有的製程上選擇可提供最大獲利的功能設計。基於這樣的思維,Intel理所當然的退出獨立顯示晶片市場,因為那是晶圓單位獲利最低的產品。反過來說,也因此,Intel全力投入整合型晶片組,也是一樣的想法,因為晶片組的晶粒面積都不大,增加繪圖功能反而可以大幅提升產品的價值。

因為Intel一以貫之的追求最大的效益,不在產品功能性上斤斤計較,這種做法,也往往避免了理想過高、導致產品實作不順及良率過低的問題,更可以免除最後被迫犧牲既定的功能、東縮西減的窘境。在商業化的市場上,是否可以穩定的推出新產品、新設計,持續的驗證、累積新技術的基礎,往往遠比強大的產品功能更加的重要。

雖然「奇謀而短」,卻仍是最成功的半導體廠商

Intel獨特的思維模式使其毀譽參半。肯定的人,認為這是非常成功的商業模式,造就全球最大的半導體霸權;否定的人,則認為Intel非常的市儈、缺乏格調,難登大雅之堂。

不過,在商業市場上均以成敗論英雄,Intel也是持之以恆的維持世界頂尖的製程技術及產能,在製程技術發展上選擇極為獨特的路線,才能有今天的成就,這些都是不能否認的。如此的思維,卻又能如此的成功,一再擊出「逆向思考全壘打」,歷史上恐怕也找不出幾個例子吧?

星期二, 8月 19, 2008

星期一, 8月 18, 2008

[2007年三月的舊文]當勇者踩到巨龍的尾巴....

因為上週和昔日同事吃燒肉時,又聽到業界又在謠傳某公司(嘶嘶嘶~)又想要併購某公司(逼~)了,剛好最近又和Eji聊到微軟的實際影響力,索性就重溫一下這一年半前寫的東西。

處理器路邊社Processor Watch
當勇者踩到巨龍的尾巴....
這是一篇筆者多年來想寫卻一直未寫的文章。近十年來,整個中高階汎用處理器與先進半導體製程的戰爭,其實都只有一個主軸:一個叫做Intel的勇者,一腳踏入藍色巨龍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域,而這條巨龍的後繼反應與激烈反擊,也就決定了整個市場的板塊移動與勢力重組。Intel/AMD的死鬥,只是冰山的一角。

一年一度的半導體業界盛事IEEE ISSCC 2007才剛在二月初結束,長期關心處理器技術發展的讀者們,想必也從眾多媒體得知Intel的80核心處理器、AMD四核心Opteron「Barcelona」、Samsung的GDDR-4試作品,與IBM Power6等諸多先進產品技術的消息。事實上,筆者已被本次ISSCC總計多達237篇pdf壓垮,當讀者看到這裡,筆者可能都還沒看完(其實也作不到)。

但本期內容將不談論任何技術名詞,純粹以回顧歷史的角度,檢視近年來主導處理器市場發展的幾個重大議題,包含:

一、與讀者最切身相關的,Intel/AMD之間的激烈死鬥。
二、三大新世代電玩主機都已經是IBM的天下。
三、IBM/AMD/Sony/Toshiba的製程結盟。
四、IBM與微軟持續暗助AMD。
五、IBM大型主機換機潮背後隱藏的重大商機。
六、微軟展現入侵高階伺服器市場的強烈企圖。
七、族繁不及備載。

導火線只有一條:Intel企圖「染指」藍色巨人賴以維生的高階伺服器市場,這也決定這數年來處理器業界發展的脈絡與軌跡。

挑戰巨龍的勇者:Intel Itanium的歡樂冒險故事

毫無疑問,Intel與HP結盟開發IA-64指令集與Itanium處理器,直接刺中了藍色巨人最敏感的神經,畢竟IBM的獲利長期仰賴封閉的高階伺服器與後繼維護合約,近來爆發的CISC大型主機換機潮更給予Intel可稱之機,如果Intel真的靠Itanium一統RISC伺服器市場,對IBM不啻是毀滅性的打擊。

IBM的直接反應就是:加速其處理器與製程的研發時程,搶在1999年就公佈世界上首款雙核心伺服器處理器Power4「Regatta」,領先其他RISC廠商達數年之久。至今六年,無論是技術和市場,IBM的RISC系統依舊牢牢掌握著雙重優勢,雖然IBM依然保持高度危機意識,竭盡全力的打每一場「首都保衛戰」,創造Power6的超高時脈奇蹟並不讓人意外。

但這還不夠,因為Intel打開了潘朵拉的寶盒,埋下日後一連串市場風暴的種子。當一隻恐龍尾巴被踩,牠想掃掉踩牠的勇者,勢必身體要轉個三百六十度才行。換言之,會先有更多無辜的人受害,尾巴才會打到勇者的臉上。

有「量」才有生存空間的半導體市場

1990年代以降,持續上升的半導體製程、研發及產能建置成本,製程技術與產品設計的相依性越來越大,導致開發高階處理器所費不貲,市場基礎不大的廠商紛紛撐不下去,陸續退出了RISC處理器的生產及研發工作。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x86處理器市場,請讀者先回憶起歷年來有如過江之鯽的x86小廠,如Cyrix、NexGen、IDT/Centaur、Rise,以及早已無足輕重的VIA,為何最終都不會是Intel/AMD的對手?如同AMD創辦人Jerry Sanders的名言「有晶圓廠才是真男人」,一方面擁有自有產能、確保供貨穩定,才能爭取品牌電腦大廠的訂單,避免淪落至街頭零售市場游擊戰的下場。另一方面,隨著製程技術與產品設計之間的相依性與日俱增,兩者相輔相成,便於打造最利於量產的產品。

這是Intel稱霸世界的關鍵:Intel有著巨大的出貨量與多樣化的產品線,可以累積大量經驗,讓製程技術與產品設計相互配合,甚至到了以「利於製造」做為思考出發點的走火入魔程度。換言之,這也是Intel「膽敢」去踩巨龍尾巴的後盾,身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與處理器廠商,Intel享有壓倒性的研發能量,而且製程與產能的投資早已被龐大的個人電腦處理器出貨量吸收掉了。

「量」這就是IBM所沒有的優勢。沒人懷疑IBM在尖端製程擁有傲視全球的專利與成就,但就缺乏足夠的產品去驗證改進其技術,光靠高階伺服器的訂單也不足以支撐與Intel的長期戰爭,更罔論填滿鉅資興建的晶圓廠產能。

所以IBM就投入晶圓代工市場,設法彌補先天的不足,第一個受害者就是以臺灣晶圓雙雄為首的專業代工廠。IBM全力推動「Power Everywhere」,也成功的爭取到三大電玩主機的處理器訂單,對降低IBM的開銷,不無小補。Power.org的成立,是IBM推動Power Everywhere的具體成果,吸引了諸多不同產業的廠商參與,這也是IBM近二十年來,推廣其RISC指令集的第三次嘗試。但背後隱藏的,卻是藍色巨人捍衛高階伺服器市場的強烈企圖心。

與個頭其實不小的三個小矮人結盟

不過,真正能帶給IBM最實質貢獻者,莫過於與三個小巨人的製程結盟,與Sony/Toshiba的聯姻拜PS3 Cell處理器的訂單之所賜,而和Intel最大的競爭者AMD密切合作,使其扮演藍色巨人最大附庸國的角色,除了帶來巨大的「量」(AMD今年內就預計生產一億一千萬顆x86處理器),更給予IBM更具彈性的策略操作空間。

對IBM來說,有了AMD就能有效牽制Intel,AMD藉由x86-64逼著Intel跟進64位元x86、「間接重創」Itanium殷鑑不遠,去年當Intel聲勢浩大的發表Merom微架構Xeon DP「Woodcrest」,市場紛紛質疑AMD的好日子是否就此結束之際,IBM反而逆向操作,大幅擴張Opteron產品線。

姑且不論IBM到底在Intel/AMD的「死鬥」中究竟能產生多少影響力,增加AMD多少市場佔有率,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現在Intel都把力量集中在x86市場,和老相好手帕交AMD打著快樂的泥巴大爛仗,忙得不亦樂乎,在Itanium戰線就沒辦法像過去積極了。

也許讀者看到這裡,會有這樣的感覺:啊,原來從頭到尾,IBM才是幕後的黑手,Intel只是踏入野蠻叢林的小白兔。但有一家公司正扮演著比IBM更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就是軟體巨人:微軟。

笑到最後的藏鏡人:微軟

「十年前,那時微軟的營收只有Intel的一半,大多數人也都比較看好Intel的未來。完全沒料到,十年後的今天,微軟的年營收都直逼五百億美元,Intel卻連四百億美元的關卡都過不去。」筆者某好友一語道破Wintel十年來的勢力消長。

更有甚者,就某種角度來看,握有作業系統主導權的微軟才是IBM未來最大的敵人。尤其近來微軟展現進入高階伺服器市場的強烈企圖心,從更先進的伺服器作業系統、「企業級」應用軟體到大型主機換機潮,無役不與。更重要的是,企業採用Windows最大的好處,莫過於相關人才遠比Unix平臺易尋,擁有極為完備的應用程式資源。結合極為普及的視窗作業系統、企業等級的應用程式與越趨完整的開發平臺,微軟描繪出一條直奔高階市場之路,也展現強勢主導處理器市場的力量。

行文至此,筆者大概可以料想會有讀者露出不屑的眼神(特別是自由軟體與開放原碼支持者),但希望讀者也可以放下對微軟的偏見與成見,回頭看看微軟已非吳下阿蒙且高度整合的龐大軟體系統與完整開發平臺。

那麼,何種處理器市場生態對微軟最有利?著無庸議,x86市場能演變成另一個像nVidia/ATi各佔半壁江山的獨立顯示晶片戰場。從這個角度解讀微軟數年來暗助AMD的舉動,就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乍看之下,這對IBM也是有利的發展,但微軟希望搭乘Itanic號觀光郵輪乘風破浪,力圖衝破IBM的封閉系統冰山,蠶食大型主機換機潮的商機,可就讓藍色巨人笑不出來了,而Itanium偏偏是唯一擁有微軟加持的RISC平臺,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更不幸的是,Itanium歷經四年滄桑,終於站穩腳步,營收大幅成長,對微軟產品毫無抵抗力的日本市場更成為Itanium的避風港。相較於意興闌珊的Intel,恐怕微軟對Itanium有著更大的野心。

基本上,光衝著微軟Windows卡著,IBM就幾乎毫無機會把Intel趕下海,征服大半高階伺服器市場。如何削弱微軟的影響力,將是藍色巨人的不可能任務。為了強化非微軟解決方案的吸引力,IBM併購Sun之類具備強大軟體實力及產品線互補性的二線大廠,也許是必然的結果。

星期五, 8月 15, 2008

星期三, 8月 13, 2008

星期二, 8月 12, 2008

The Future of Multicore Processors

The Future of Multicore Processors

去年底Microprocessor Report的文章,看來被Tensilica買斷放在官網供人下載,有興趣可以看看。

說到這個...撐了很多年(除了三年前參加在台灣辦的Fall Processor Forum拿過半年期帳號),我還是沒有勇氣一年花895美元訂閱這些東西,唉唉。

[溫故知新]Talisman與Multi-Level Texture Cache

Microsoft Talisman
Multi-Level Texture Caching for 3D Graphics Hardware (1998)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論文還是Intel在1998年發表的,十年前的遺產。

星期一, 8月 11, 2008

好熱鬧的討論串呀~

Larrabee的性能預覽

隔岸觀火中。(茶)

說到這個,週六跑去天瓏,才知道Real-Time Rendering第三版要用訂的,買不到,不太爽。

星期六, 8月 09, 2008

關於Nehalem = Core i7這件事情

Nehalem to become Core i7 processor

姑且不論真偽啦,為何叫做i7?答案很明顯吧,象徵Intel的第七代x86微架構。Intel過去的分類是這樣:

8086/8088/80186,什麼都沒有。

80286,導入半吊子的24 bits定址和保護模式。

80386,邁向32 bits、GPR化、paging、v86 mode,與真正完整的保護模式。

80486,引進cache、pipeline與testing register。

80586→P5,進入Superscalar世界的Pentium家族,主要是P5/P54C/P55C,創舉還有Havard architecture型態的L1 cache、pipelined FPU、原生SMM、CMPXCHG8B/CPUID/RDTSC、on-die APIC(P54C)、MMX(P55C)。

80686→P6,x86世界最成功的uArch,包含Pentium Pro、Pentium II(Klamath/Deschutes)、Pentium III(Katmai/Coppermine/Tualatin)、Pentium M(Banias/Dothan)、Core(Yonah)與Core 2(Merom/Penryn)。

80786→P68,倒楣的NetBurst與Pentium 4(Willamette/Northwood/Prescott/Tejas)。

P7原本保留是給初代Itanium「Merced」用的(別忘了,Merced還是具備原生執行x86能力的,廣義上也算是一顆x86 CPU),現在看在IA-64已經毫無取代x86的機會,就順理成章的讓給了Nehalem。嚴格說來,P6經過Banias、Yonah、Merom和Nehalem四次大改造,也整合了部份P68的特色,不只HyperThreading,Nehalem甚至還把loop dector作成Trace cache,也差不多到了該「正名」的時候。

至於有人這樣寫:386 = i1,486 = i2,P5 = i3,P6 = i4,Netburst = i5,Core = i6,Nehalem = i7,我就真的完全搞不懂在想什麼了。

不過,現在看來Nehalem的CPUID還是Family 6,呵呵~

Power7看來血緣比較接近Power6

POWER7's new instruction set "VSX"
http://sourceware.org/ml/binutils/2008-08/msg00016.html
http://sourceware.org/ml/gdb-patches/2008-07/msg00452.html

POWER7 will support new SIMD ISA "VSX" (Vector-Scalar instructions).

VSX uses 128-bit x 64 registers and includes SIMD DP FP math. Altivec VRs and PPC FPRs are assigned to VSX registers (VSR). Furthermore, PPC fp instructions are extended to support 64 FPRs (PPC32L and PPC64L).

The specification of VSX indicates some details of POWER7 architecture.

- POWER7 will be homogeneous design. "Workload Accelerators" will be additional ALUs, like Altivec and DFP units in POWER6.

- No rename registers and OoOE. In-order core needs more registers to avoid hazards.

- POWER7 pipeline will be the same or longer than POWER6. Long pipeline needs more registers.

看來Out Of Order真的Out Of Date了...

星期五, 8月 08, 2008

藍色巨人:反Wintel陣營的兵工廠

IBM, Canonical/Ubuntu, Novell, Red Hat to Deliver Microsoft-Free Desktops Worldwide
IBM、「脱Microsoft PC」を2009年までに10億台提供

這標題會不會下的太機車了?XD不過這真的是我一直秉持的看法啦...

洨人閒居不射

早上在辦公室忙碌時,就接到這樣的MSN訊息...
GasVosky 說 (上午 10:39):
愛自慰麥仔茶
waterball@Gigabyte NCBU: FAE for Hitachi HA8000 Series 說 (上午 10:41):
.............

星期四, 8月 07, 2008

萎栽!

男子深宵公園做掌上壓下體離奇卡入臥板
蘋果日報 (2008-08-07 09:11)

凌 晨 零 時 許 , 在 藍 田 碧 雲 道 藍 田 公 園 健 身 區 內 , 一 名 年
約 40 歲 男子 不 知 何 故 在 一仰臥 起 坐 健 身 設 施 做 運 動 期 間 ,
竟 反 過 身 來 拉 開 褲 鍊 伸 出 陽 具 做 起掌 上 壓 , 陽 具 更離 奇卡
在 板 上 直 徑 約 1 寸 的 小 孔 , 結 果 無 法 自 拔 , 痛 苦 大 聲 呻
吟 ,驚 動 途 人 報 警 。

消防 到 場 後 , 見 男 子 陽 具 一 直 腫 脹 無 法 收 縮 , 在 苦 無 良
策 下 急 召 醫 療 隊 及 兩 名 聯合醫院 醫 生 前 來 協 助 。 其 中 一 名
醫 生 為 該 男 子 打 止 痛 針 , 另 一 名 醫 生 則 用 針 插 進 其陽具附
近 血 管 放 血 , 但 雙 管 齊 下 依 然 無 法 讓 該 男 子 的 陽 具 自 然
抽 離 小 孔 。

消防 員 於 是 出 動 手 提 電 鋸 , 把 鐵 製 的 仰 臥 板 四 隻 角 鋸 下
, 合 力 將 男 子 連 人 帶 板 抬上救護 車 , 送 往 聯 合 醫 院 搶 救 。
現 場 消 息 指 , 初 步 懷 疑 該 男 子 在 做 運 動 前 , 曾 服 食過強身
藥 物 。

被 鋸 斷 仰 臥 板 的 健 身 設 施 。抵 醫 院 後 , 男 子 被 抬 出 救 護
車 。

星期一, 8月 04, 2008

Larrabee...

雖然說,過幾天SIGGRAPH 2008就會正式公開了...

不過,我去年七月起在Shopper寫的三篇無責任算命文看來內容幾乎還可以沿用呀!哈哈哈~

倒是後藤大叔這一篇也很猛,按照慣例:NDA全部作廢。

ついにベールを脱いだIntelのCPU&GPUハイブリッド「Larrabee」

[MSN筆記]什麼是次貸風暴

這是半個多月前和hotball的對話紀錄,特別整理一下。
我認為很多人根本沒有搞清楚次級房貸是什麼…
次級房貸本身不是
問題是美國的銀行把它當成衍生性金融商品來賣
簡單的說
銀行利用稍高的利率
去找那些根本借不起錢的人
讓他們借錢買房子
但是這些貸款當然很快就被發現都是有問題
所以銀行打定的主意很簡單
就是認定它們不會「同時失敗」
另一個保護傘是「房價會漲」
這樣一來,就算少數人有壞帳
也可以透過拍賣房子來取回貸款
甚至還能賺錢
那些接受貸款的人
也是聽信同樣的鬼話
他當然會擔心他還不起
但是銀行會跟他說
不用擔心,如果你真的還不起
你也可以把你的房子賣掉
因為房價會漲
所以你還可以賺到錢之類的云云
結果很多低收入的人就相信這一套
和銀行貸了很多錢
當然,一開始大部份的人是付得起貸款的
這些東西也的確是有它的利潤
可是銀行很快就看出這些東西的高風險特性
所以他們想出一招
就是把它「證券化」
證券化的意思就是說
銀行把這些貸款
轉成一堆受益憑證
然後把它賣給國內或國外的投資客
這樣一來,這些高風險的商品
風險就全部轉移到那些投資客的手上
銀行當然會用一些方法包裝
總而言之
就變成一堆國外的投資基金
它們都有相當的一部份投資
是在這些「次級房貸」的憑證上面
結果因為美國經濟出現修正
主要原因可能一方面是過熱
另一方面是油價物價高漲
使美國房價出現第一波的修正
這使得「房價會漲」的假設失效
另一個假設「不會每個人同時失敗」
也開始失效
因為當經濟開始修正的時候
最容易受害的,就是那些一開始就買不起房子,卻去弄了次級房貸的低收入戶
結果大量的次級房貸開始同時變成壞帳
然後因為房價並沒有漲
那些貸出去的銀行,都要受到損失
當然,有相當一大部份的損失
都被那些買了次級房貸憑證的笨蛋接收了
可是那些笨蛋
他們多半是投資基金或是退休基金
也就是說
大量的人把他們的退休金
或是他們的資產,放在這些基金裡面
而這些基金現在面臨嚴重的虧損
有的甚至就倒了
所以這個問題就像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
歐洲的銀行、退休基金等等開始倒閉
就連帶影響到美國經濟
變得更加糟糕
然後又讓次級房貸的問題又更擴大
現在美國房地產已經不只是修正了
有的人甚至開始擔心會直接跌下去
一開始
只是那些和次級房貸有直接關係的銀行、貸款公司等出問題
但是現在這個問題已經擴大了
當連 Freddie Mac 和 Fannie Mae 都出現問題的時候
這個問題就已經非常非常嚴重
當然
Fannie Mae 和 Freddie Mac 都是 "too big to fail" 的公司
聯邦政府絕不可能坐視
可是當你要把錢投進去
這又是一個黑洞問題
錢被投進去,就會出現通貨緊縮
其實很多人都沒有看出來
他們沒有瞭解到
這個世界在未來幾年要面臨的最嚴重問題
不是通貨膨漲,而是通貨緊縮
http://docs.google.com/TeamPresent?docid=ddp4zq7n_0cdjsr4fn&skipauth=true&pli=1
這是一個「搞笑版」的次級房貸說明
不過基本上就是這樣
我覺得很像日本之前的情形
非常像

原來Firefox 3的Color Management要自己手動開...

Firefox 3 Color Management

星期六, 8月 02, 2008

次級房貸的完美風暴,現在才要來

不過對深信「馬上就會好」的人來說,這大概只是嚇不倒人的幻覺吧?搞不好還會沾沾自喜的慶幸「祖國就將崛起」哩。

棄屋走人爛攤上兆 美銀行海嘯來了?
美國房市正面臨崩盤危機,儘管立法、行政及聯準會(Fed)紛紛出手,國會緊急通過救援法案,砸下三千億美元房貸方案,預估可拯救五十萬戶屋主,不過許多的屋主已經撐不下去,乾脆棄屋走人(walk away),把爛攤子丟給銀行,害得銀行的呆帳如雪上加霜。

紐約大學教授羅比尼說,金融系統因棄屋走人承受的損失可達一兆美元,可是美國銀行的資本也不過一兆三千億美元,這會擊垮大多數美國銀行,一場大海嘯般的災難將衝擊美國。

Macross Frontier第十七話:向初代隊長致敬!

從小到大,初代Macross一直有一個有名的橋段,深深烙印在我的內心。
「某位座機上印著黑色骷髏的隊長,在某次激烈的出擊後,跑去某黑人女軍官的家中,坐在沙發,手持吉他,等著正在廚房製作,即將送來的布丁。

當對方端著布丁,走進客廳時,突然,吉他停了,摔落地面,接著,隊長整個人倒在地上,背後都是血。

原來,在這之前,基地的後勤人員在進行他座機的維修工作時,就發現他的座艙已經被...

隊長就這樣掛了。」
結果,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又重溫那似曾相似的場景。在那一刻,我的心臟差點停止了。

還好,隊長沒有領便當。

真不愧是河森正治,對過去致敬,還不忘惡搞。很久沒看動畫可以這麼感動了。

有多少人還記得這段故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