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1月 14, 2025

[微言大義500字] Intel衰傾的底層邏輯

前言:這篇原先表定2024年底刊出,算是針對Pat Gelsinger被迫下台ㄧ鞠躬做出的心得總結,但因為某些因素暫停科技新報專欄,並考量到「那個時機點有點微妙 (聽說已經被Intel盯上,傳出台灣Intel內部廣為流傳作者名為痴漢水球的『論文』)」,可能將會直接顯靈水球十誡中的第四條,所以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整整拖稿一年。

今天這篇不是為了TPUser而寫,而是補上科技新報專欄的最後一塊拼圖,但如果沒有被嫌棄不夠水準、難登大雅之堂的話,歡迎各位註明來源轉載

Intel衰傾的底層邏輯

「極簡、直白、犀利,甚至時而偏激的思路,把世界跟人生拆得一乾二淨,只留下最底層的精簡邏輯。」這是之前看過對矽谷創業教父Paul Graham文章的評價,令人印象深刻,非常值得一看。

筆者回顧自大學時代超過三十年來對Intel的長期觀察,檢視環環相扣的錯誤決策 (尤其是產品規劃),以及總結過去近百篇關於Intel的文章,將Intel衰傾的「底層邏輯」依序精鍊成以下5+1點
逆向思考:為何AMD快樂拼積木,反觀Intel一直都不行

覺得Intel的錯誤決策彼此之間的邏輯關聯太過複雜,不如就從這件事,當作思考的起點,延伸出一連串的條理分明的邏輯樹。

AMD的敗部復活,不只是結束切割製造事業的十年陣痛,更是「模組思維」與「成本至上」的勝利。它把CPU甚至GPU拆成多種產品共用的Chiplet,靈活組裝、快速疊代。這讓AMD能在不同市場用最低成本打造多樣SKU,橫跨CPU、APU、甚至GPU到EHP (MI系列),彈性極高。這是Lisa Su接任AMD執行長後持之以恆推動AMD整合內部IP區塊使用方式的豐碩成果,現在已經讓Intel完全看不到車尾燈

反觀Intel,長年堅持單一大型晶粒,內部架構過於「僵硬」,大小核彼此指令集無法完全相容,更捏死了讓個人電腦與伺服器共用積木的機會。即使近年開始學AMD做Chiplet,過度追求效能的設計文化仍無法轉彎。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組織慣性。

不利局勢早在2020年就已無法逆轉

從10nm延宕啟動「14nm牙膏期」開始,Intel 就錯過了最後的轉折點。市場信任的崩塌不是基於一次錯誤,而是連續超過十年的傲慢。在2020年,AMD已重新站穩伺服器市場蘋果布局已久的M系列晶片即將開花結果NVIDIA開始在AI領域獨霸Intel即便在2021年找回Pat Gelsinger,只是從「失控」變成「苦撐」,ㄧ接手沒多久就上演資料中心營收利潤大幅下滑的業力引爆,他也沒有在Intel執行長的位置上,撐到親眼目睹Intel 18A製程和「四年五節點 (5N4Y)」開花結果的那ㄧ天。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Pat Gelsinger還能有其他選擇嗎

也許沒有,頂多他只能選擇Intel不會在Lunar Lake灌注太多資源和心力、使其不會傷害到Xeon的推出時程與發展方向 (如Diamond Rapids很愚蠢的沒有SMT),當一架飛機在失速時,駕駛員能做的只是延緩墜落,在製造事業單位仍是喊水會結凍「Intel國中之國」的當下,Gelsinger讓Intel重新敘事「製程復興」、「代工大夢」與IDM 2.0,但這需要動輒十年以上的長跑與天文數字般的投資。帝國的崩壞,不是一夕之間,而是長期自信過頭後的必然結果。Intel的故事,是關於「技術帝國如何被自己的慣性拖垮」的經典案例。它沒有被誰打敗,而是輸給了自己。

所謂的「奇蹟」,要真的發生才有價值

這句話出自日本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角色葛誠美里,意思是指「奇蹟」的價值不在於其本身,而是在於它能實際發生、解決問題、帶來改變。這句話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認為任何美好的願望或理論,最終都要在現實中得到驗證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雖然目前看來,歷經數次傷筋動骨的大裁員 (是否影響到研發進度與設計品質,姑且在此不論),Intel在陳立武的領導下算是勉強站穩了腳跟,但他能不能繼承Pat Gelsinger留下的遺產,重構促使Intel衰傾的「底層邏輯」,環顧當下競爭態勢,除了持續不懈努力,或許需要更多好運,甚至寄望出現奇蹟。

只不過,看在Intel與無數台灣科技業廠商唇齒相依的份上,即便Intel看似早已毫無回復昔日榮光的契機,最起碼,還是希望不要像鐵達尼號一樣,拖著所有人,一起沉下去。假若真的走到這一天,喜歡嘲笑Intel的網紅網美KOL們各各笑的一個比一個開心,但包含台積電和筆者在內,多數台灣科技業從業人士,絕對通通笑不出來,而很不幸的,這很可能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到頭來,我還是寫了遠遠超過五百字....

沒意外的話,下週就來談談Nova Lake,順便冷飯重炒AVX10和APX這兩樣重大的x86指令集改進方案。這次應該就不會超標了吧?

延伸閱讀 (主要是筆者在科技新報癮科技的著作,不過看來也要拖出iThome了):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17年

硬科技:Intel邁向人工智慧晶片的一小步:Knights Mill
硬科技:從地球模擬器到Summit:被GPU顛覆的超級電腦賽豬公
硬科技:科科們來瞧瞧一窩蜂猛衝人工智慧的勇者們
硬科技:斯斯有2種 那人工智慧晶片有幾種?
硬科技:讓AMD產品時程準確到位的Infinity Fabric
硬科技:AMD 7nm製程CPU、GPU外 科科們更該知道的事
硬科技:AMD移除用了17年的整合式記憶體控制器 AMD為何這麼做?
硬科技:Intel架構日用一張圖回顧15年來的Intel歷史
硬科技:光華電腦DIY回憶錄之3dfx沒落與NVIDIA崛起

2019年

癮觀點:怎麼看CES中Intel、AMD的包水餃大亂鬥?

2020年

硬科技:Intel Xe到底葫蘆裡賣什麼藥?Intel史上3次獨立顯卡戰役
硬科技:一路鐘擺到擠牙膏的Intel
硬科技:淺談x86的SIMD指令擴張史(上):MMX到SSE
硬科技:淺談x86的SIMD指令擴張史(中):SSE2到SSE4
硬科技:淺談x86的SIMD指令擴張史(下):AVX到AVX-512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AMD x86 Everywhere篇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半導體製程篇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 Larrabee篇
硬科技:談談Intel的多晶片水餃封裝技術
硬科技:集AMD技術之大成的超級電腦APU:EHP (上)
硬科技:集AMD技術之大成的超級電腦APU:EHP (下)
硬科技:為何Intel的競爭者還是如此辛苦?
硬科技:簡報王與他們的產地:Intel CPU入門教學篇
硬科技:從Linux大神的抱怨瞧瞧Intel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上)
硬科技:從Linux大神的抱怨瞧瞧Intel是不是真的做錯了(下)
硬科技:從AMD的M-SPACE到Intel的Client 2.0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醞釀期(1995-1998)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草創期(1998-2001)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擴張期(2001-2004)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混亂期(2004-2006)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轉型期(2006-2008)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反擊期(2008-2011)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暴走期(2010-2018)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鐘擺期(2011-2017)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牙膏期(2017-2020)
硬科技:做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處理器:振作期(Since 2020)

【x86 興衰史】AMD 翻身有望?英特爾規格製程擠牙膏與 AMD 的躍進
【x86 興衰史】AMD 真能翻身壓倒英特爾嗎?從應用優劣來探討可能性
【x86 興衰史】AMD 與英特爾的「戰局」真的改觀了嗎?
在人工智慧晶片戰場追逐 GPU 背影的英特爾
從歷史脈絡理解 AMD 為何要雙軌化 GPU 發展路線
處處無所不在、但幾乎無往不失敗的英特爾 Atom「原子小金剛」
英特爾調整新一代 Xeon 伺服器平台到底是為了什麼事?
AMD Zen 成功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Linus Torvalds 對 AVX-512 的批評是否公道
從先進封裝技術發展,檢視 AMD 的超級電腦布局
從 Pentium 回顧 x86 處理器到底哪裡難做

2021年

硬科技:AMD選擇的Chiplet路線沒有你想像的簡單
硬科技:科科們該怎麼看待得到新執行長的Intel?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NVIDIA GPGPU篇
硬科技:從熱情洋溢的Rocket Lake回顧Intel 10nm與14nm製程牙膏史
硬科技:做為AMD全盛時期象徵的Opteron處理器:全盛期(2003-2007)
如果 AMD 也支援 AVX-512 指令集會發生什麼事?
從 Intel 資料中心營收、毛利雙下滑的財報,檢視 AMD 耕耘多年的技術反擊力道
Nvidia Smart NIC 不單是 Arm 與 GPU 送做堆,而是「掀起革命一角推翻 x86」的起點
英特爾與 AMD 的 x86 伺服器戰爭編年史
如果英特爾自己重新打造 ARM 處理器會發生什麼事
英特爾併購 SiFive 是一石多鳥的高招,還是浪費巨資的敗筆?
好菜依序上桌,AMD 遲來 15 年的大反攻即將到來?

2022年

硬科技:x86在伺服器的地位是怎麼來的 技術篇
硬科技:x86在伺服器的地位是怎麼來的 商業篇
硬科技:Intel的火箭湖核心原來真的如此大顆
硬科技:究竟誰能威脅x86指令集的地位
硬科技:Intel不願面對的10nm製程黑歷史Cannon Lake
硬科技:「簡報王」和他們的產地 Intel曾擁有過的最強ARM處理器XScale

回顧 CES 2022 與新一代超級電腦戰爭:冬季戰線全開的 AMD 副本
回顧英特爾史上十大戰略錯誤
從 AMD 2022 年財務分析師大會,剖析產品規劃與推進時程
該如何看懂英特爾跟聯發科的代工合作案
回顧 Pentium 與 Celeron 問世:當低價 x86 處理器不再是特定品牌特權
回顧歷史夢幻處理器:RISC 進軍個人電腦市場的嘗試與 x86 真正崛起(1990 年代)
回顧歷史夢幻處理器:Nvidia 和 ATi(AMD)崛起前 3D 繪圖晶片群雄大亂鬥(1990 年代)
回顧歷史夢幻處理器:統治計算機工業與 x86 的起源與霸業

2023年

硬科技:豆知識系列 Intel與AMD的1GHz時脈搞笑爭霸戰 (2000年)

簡單回顧英特爾最近「有點坎坷」的伺服器 GPU 發展
英特爾能否重演資料中心戰場發動反擊的「核戰」副本?
英特爾該如何「補回」自廢武功的 AVX-512
英特爾終於自己開了徹底改革 x86 指令集的第一槍,然後呢?
從 AMD 分割格羅方德的過去,檢視英特爾分割晶圓廠的困難在哪裡
英特爾繼續開了徹底改革 x86 指令集的第二槍,然後呢?
一覽處理器廠商的「人工智慧推論加速單元」:x86 篇
Hot chips 2023》對手近逼,英特爾在資料中心戰場發動反擊的「核戰」
Hot Chips 2023》神奇的處理器:英特爾 8 核心 528 執行緒的矽光連線處理器研究案
同樣大小核,英特爾、AMD 和 Arm 有什麼不同?
小晶片加上異質整合不是現在才有,就歷史產品一窺先進晶片封裝發展演進
英特爾和 AMD 伺服器處理器 Chiplet 策略有什麼不一樣?
時代的眼淚系列:走出隧道盡頭卻又墜入萬丈深淵的 Itanium
ARM 發起攻勢,x86 黃昏真要來了?
從英特爾第六世代 Xeon-SP 和 AMD 第四代 EPYC 回顧「伺服器處理器核戰」

2024年

ARM 狂潮,x86 黄昏將至?(一)x86 處理器的資料中心、伺服器霸權起點何在
ARM 狂潮,x86 黄昏將至?(二)雲端巨頭自研晶片究竟可以省多少?
ARM 狂潮,x86 黄昏將至?(三)為何自研晶片的門檻越來越低?
ARM 狂潮,x86 黄昏將至?(四)暫居優勢的 x86 雙雄該如何自力救濟?
檢視 Pat Gelsinger 提的英特爾「三大失敗」
一覽處理器廠商「人工智慧推論加速單元」:CES 2024 的 x86 雙雄篇
回顧英特爾伺服器的「原子小金剛」:E-Core
回首成功前的低谷,檢視 AMD 的「重大失敗」歷史
英特爾新製程布局的葫蘆藏著什麼藥?
英特爾自己爆料 Intel 18A 沒有大客戶,難道是「投降輸一半」?
探索 Nvidia 的多重護城河:不只有 CUDA,NVLink 串連頻寬更難跨越
好笑到讓人笑不出來的 x86 愚人節笑話
探索 Nvidia 的多重護城河:GTC 2024 透露布局和擴大領先優勢的企圖
AMD 是否回到 K8 時代的歷史高峰?
COMPUTEX 2024 可能上演的伺服器 CPU「核戰」
檢視 AMD EPYC 4004:從根基遭動搖的英特爾伺服器戰線
一覽處理器廠商「人工智慧推論加速單元」:COMPUTEX 2024 AI PC 群雄大亂鬥篇
英特爾怎麼了?四個競爭危機與最後一線生機
Hot Chips 2024》萬眾注目的旗艦 AI GPU:遙遙領先的 Nvidia Blackwell、苦苦追趕的 AMD MI300X 和看不見影子的英特爾 Gaudi 3
遲來的合作?英特爾 AMD 結盟能否抵禦 ARM 崛起
Hot Chips 2024》矽光子先驅卻迷途,英特爾的技術進度與市場困境
Hot Chips 2024》矽光子與運算晶片整合的「影武者」,一窺博通資料中心技術

星期六, 11月 08, 2025

[微言大義500字] 從ThinkPad X1 Carbon Gen 14閒聊Panther Lake與Intel 18A製程

前言:原本本週預定要寫「Intel衰傾的底層邏輯」,不過想想還是先談談Panther Lake和Intel 18A,這次目標500字搞定,一邊升級家裡的QNAP TS-464 NAS作業系統並一邊打字,也不會談太多的技術細節,如想知道更多,就請參閱文末的延伸閱讀。

今天這篇主要還是為了TPUser而寫,但如果沒有被嫌棄不夠水準、難登大雅之堂的話,歡迎各位註明來源轉載

從ThinkPad X1 Carbon Gen 14閒聊Panther Lake與Intel 18A製程

上次談到「Lunar Lake (Intel Core Ultra 200V) 將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那問題來了,是不是該建議其他人,當明年採用Panther Lake (Intel Core Ultra 300) 處理器的ThinkPad X1 Carbon Gen 14上市後,是不是應該趁機收一台可能大降價出清庫存的Gen 13,就是一個有趣的大哉問。但在這之前,我們得先搞清楚Panther Lake究竟是什麼。

Panther Lake:讓Intel「更貼近PC產業生態」

Intel客戶端運算事業部總經理兼副總裁Jim Johnson曾表示:「讓我對Panther Lake的混合架構特別興奮的原因在於,Lunar Lake已經以一種非常精緻、類似手機的方式驗證了這一架構。而Panther Lake則採取了更貼近PC生態的方式,使OEM廠商能夠按照他們的設計理念,來採用這些產品。」

這句話的白話文只有ㄧ句:我們不會再幹「CPU封裝記憶體」與「規格彈性極度受限」這種擋人財路的蠢事。Panther Lake能否重現Lunar Lake的驚人表現與「類手機體驗」,就完全不是重點。至於Intel「終於」公開講明Lunar Lake提供的是 "exquisite mobile phone-like fashion",可謂「終於想到了,可惜太晚了」。

Panther Lake堆積木:2 x 2 x 2 = 8種可能

Panther Lake (與最多288個小核的Xeon 6+ "Clearwater Forest",原先表定384,但縮水了...) 除了是Intel 18A製程 (改良型5奈米) 的首發,更是Intel耕耘多年的先進封裝「堆積木」火力展示,總計有以下三種類型的Tile可供組合:
  • 2種Compute Tile (Intel 18A)
    • 16核CPU:4P + 8E + 4LPE,記憶體LPDDR5X-9600/8533或DDR5-7200 SO-DIMM
    • 8核CPU:4P + 4LPE,記憶體LPDDR5X-6800或DDR5-6400 SO-DIMM
  • 2種GPU Tile
    • 12核Xe3內顯 (台積電N3E)
    • 4核Xe3內顯 (Intel 3)
  • 2種PCT Tile (台積電N6)
    • 20 PCIe Lane:5.0×12、4.0×8
    • 12 PCIe Lene:5.0×4、4.0×8
所以現階段Intel就「拼」出了以下的初期型號,幾乎涵蓋了所有市場區隔

Core Ultra X9 388H: 4 P-Cores, 8 E-Cores, 4 LPE-Cores, 12 Xe3 Cores, PCIe x12
Core Ultra X7 368H: 4 P-Cores, 8 E-Cores, 4 LPE-Cores, 12 Xe3 Cores, PCIe x12
Core Ultra X7 358H: 4 P-Cores, 8 E-Cores, 4 LPE-Cores, 12 Xe3 Cores, PCIe x12
Core Ultra X5 338H: 4 P-Cores, 4 E-Cores, 4 LPE-Cores, 10 Xe3 Cores, PCIe x12

Core Ultra 9 375H: 4 P-Cores, 8 E-Cores, 4 LPE-Cores, 4 Xe3 Cores, PCIe x20
Core Ultra 7 355H: 4 P-Cores, 8 E-Cores, 4 LPE-Cores, 4 Xe3 Cores, PCIe x20
Core Ultra 7 345H: 4 P-Cores, 8 E-Cores, 4 LPE-Cores, 4 Xe3 Cores, PCIe x20
Core Ultra 5 325H: 4 P-Cores, 4 E-Cores, 4 LPE-Cores, 4 Xe3 Cores, PCIe x20

Core Ultra 7 360U: 4 P-Cores, 0 E-Cores, 4 LPE-Cores, 4 Xe3 Cores, PCIe x12
Core Ultra 5 350U: 4 P-Cores, 0 E-Cores, 4 LPE-Cores, 4 Xe3 Cores, PCIe x12
Core Ultra 5 340U: 4 P-Cores, 0 E-Cores, 4 LPE-Cores, 4 Xe3 Cores, PCIe x12
Core Ultra 3 320U: 2 P-Cores, 0 E-Cores, 4 LPE-Cores, 4 Xe3 Cores, PCIe x12

沒意外的話,ThinkPad X1C Gen 14會使用中間的3x5H這四款。但筆者猜測Intel會弄出一個弄出一個 "4 P-Cores, 0 E-Cores, 4 LPE-Cores, 12 Xe3 Cores, PCIe x20" 限定版去「盡量」取代Lunar Lake,這一切大概要到2026年一月CES才會明朗,但要重現Lunar Lake的使用者體驗,機率恐怕是微乎其微並趨近於零。

對Intel最重要的意義:終於可以量產18A了

但對於Intel來說,Panther Lake與實際上更加舉足輕重的Clearwater Forest,最重大的意義,還是做為4年5節點 (5N4Y) 終點的18A,歷經多次延宕,包含取消20A與趕不上Lunar Lake時程而被迫轉向台積電N3B跟Apple搶產能,其良率與成本,終於可用來量產對價格斤斤計較的個人電腦CPU。這是除了Lunar Lake以外,Intel前任執行長Pat Gelsinger另一個被實現的悲願。

只不過,這並不代表Intel在四年內投入900億美元試圖追上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就從此一帆風順,後來就傳出Intel現任執行長陳立武考慮不再推銷18A,轉攻14A搶救代工業務。或許很多人會為此感到錯愕,但這其實是正確的決定,道理很簡單,畢竟晶背供電 (Intel 18A的PowerVia,台積電A16的Super Power Rail) 太貴了,即便是台積電也沒找到幾個客戶願意買,台積電的A14競爭力遠超過A16,正所謂無尾熊所見略同,Intel應該也是類似的狀況。

Intel晶圓代工的「邏輯極限」

但論成本結構和服務客戶的能力 (再次強調,晶圓代工本質上是「服務業」),Intel遠遠比不上台積電,這依舊是血淋淋的現實。說到底,Intel這間公司從來就不是根正苗紅的「專業晶圓代工」業者,過去數十年依然靠著銷售具有競爭力的自有品牌產品才能賺大錢,而長年被埋在昔日的豐厚獲利而不見天日的昂貴開銷,更是Pat Gelsinger用兩年時間,被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製造部門獨立損益表」所赤裸裸的證明。

最終能夠讓Intel重振雄風的不是其晶圓代工業務,而是能否重新打造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線組合與軟體生態系統。就算背後有美國政府撐腰,Intel能否繼續在每年耗資百億美元為基本單位的先進製程戰爭苦撐下去,筆者還是給出一個大大的問號,而當年謠傳「台積電願意給Intel打六折,因為Pat Gelsinger失言而取消」,雖看似好笑,但筆者只能說,這其實並不是空穴來風,畢竟Intel的「量」就是那麼巨大,也將涵蓋台積電所有可以想見的製程 (特別是長期供貨的產品),假若台積電真的希望Intel完全放棄自有產能的話,鉅額折扣真的不是不可能。

結果字數還是遠遠超過五百字,原來我今天升級自家NAS的作業系統竟然花了這麼多時間啊?天色已暗,趕緊來去光華商場買個VMware ESXi / Microsoft Hyper-V專用機的CPU風扇,還是Intel原廠的喔。

延伸閱讀 (主要是筆者在科技新報癮科技的著作):

硬科技:科科們應該知道的工業電腦:概論篇
硬科技:進擊的Intel IDM 2.0、鐘擺節奏與IDF的復活

星期四, 11月 06, 2025

[ThinkPad日常] 24小時掉電5%

昨晚下班跟某死黨約南港Ikinari吃澳洲和牛,ㄧ回到家,發現ThinkPad X1C Gen 13上面插著USB-C電源線,拔掉後,蓋上螢幕,裝入保護套,放入抽屜。

事隔24小時,剛剛忙完,拿出來看,所有應用程式保持開啟,電池還剩下95%。

然後又收回去了。

或許這個週末還有機會帶出門,雖然在這之前我不會再替它充電就是了。

嗯,「能效比」是什麼?可以吃嗎?

聽說明年就會有廉價版Macbook可買,強烈建議那些喜歡清談能效比的KOL和Youtuber,自己入手一台Macbook,搞清楚那個「使用者體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星期日, 11月 02, 2025

[微言大義500字] 從幾乎不用關機的ThinkPad X1C Gen 13了解優秀的產品不代表商業上的成功

前言:從去年底,因某些因素 (整修裝潢板橋老家,重回網路儲存產業) 暫時中止科技新報專欄之後,加上今年一月搬回板橋老家以及今年三月職場回歸前東家,就一直沒有寫作的動力,直到最近生活節奏「總算」安定下來後,才變得比較文思泉湧,也覺得自己也需要恢復寫作習慣,以紓解工作壓力。

有鑑於多數現代台灣人只要看到超過500字更至更少字數的「長文」就容易大腦overflow、不看文章就隨意留言大發議論的毛病,我也藉此自我要求,無論如何,撰文都要盡量用最精簡的底層邏輯,去拆解更加複雜的議題。反正我現在也不缺那點稿費,文章寫短對我根本沒有任何損失。


今天這篇主要是為了TPUser而寫,但
如果沒有被嫌棄不夠水準、難登大雅之堂的話,歡迎各位註明來源轉載

從幾乎不用關機的ThinkPad X1C Gen 13了解優秀的產品不代表商業上的成功

基本上,只要對於個人電腦發展史有基本的認識,應該都不會否認源自於IBM的ThinkPad商用筆電之王的地位,而長期由日本大和實驗室 (Yamato Lab) 操刀研發的X1 Carbon (X1C) 系列更是不動的旗艦。假若整個Windows筆電世界是一個王宮,商用筆電就是王座,ThinkPad是王冠,而X1 Carbon更是王冠上的寶石。

很不幸的,X1C在採用Intel Alder Lake (Core Gen12) 與Raptor Lake (Core Gen13/14) 的Gen 10和Gen 11,拜那個「不計任何代價,走火入魔,也要壓榨出極限性能,縮短產品壽命亦在所不惜」混合大小核之所賜,糟糕的使用者體驗 (例如燙手的鍵盤左側) 與短腿的電池續航力 (Turbo Boost馬力全開瞬間燒乾大半電池),可謂ㄧ整個掉漆,到了Meteor Lake (Core Ultra 100) 的Gen 12才讓人耳目一新,而Lunar Lake (Core Ultra 200V) 的Gen 13,更是讓X1C更加的接近M系列系統單晶片Macbook—即使似乎少人理解Intel拼命打造Lunar Lake的真正目標是什麼。

像手機一般的隨時可用的Macbook

以iPhone的A系列為基礎,Apple發展個人電腦使用的M系列SoC,除了提昇對產品研發的掌握度,更重要的是,將和手機平板一樣「隨時隨地可用」的使用者體驗,帶入筆記型電腦的世界。如同你不會在乎你的手機放在包包內,會不會因為誤觸螢幕自動醒來而變成滾燙的磚塊,也不會在意會不會讓手機一下子就沒電。這種使用者體驗難以量化,更不是跑benchmark測試帳面上的電池續航力和計算「能效比」,就能夠呈現出來。但大多數平時沒用到電腦就關機的Wintel筆電使用者,就很難感受到這種一用過就回不去的爽度。

永不關機的ThinkPad X1C Gen 13

在10月5日,X1C Gen 13 Evo取代了讓筆者困擾已久的X1C Gen 10 (OLED面板版本),成為筆者最新的旗機。從服役的第一天開始,永不關機保持連網,也不關閉應用程式,蓋上睡眠好幾個小時,放整晚掉不了幾趴電力,打開直接進入登入畫面,按下指紋辨識,馬上就可使用,反應時間也讓筆者極度滿意。在家裡用不到,套上保護套收好,放入抽屜,出門就拿出來塞入背包,也絲毫不必擔心機器變成發燙的磚塊或著完全沒電,直接讓筆者回想到曾經擁有過的M1心臟Macbook Air。

充滿Pat Gelsinger對Apple怨念的Lunar Lake

這就是長期身為Macbook粉絲的Intel前任執行長Pat Gelsinger的「悲願」,雖然Lunar Lake發表沒多久後,他就被董事會趕下台了。Lunar Lake象徵著x86指令集相容處理器,藉由窮盡一切手段,也可以實現等同於RISC體系行動運算產品的能耐。但也基於同樣的理由,確定將不會有真正繼承者的Lunar Lake,也證明了要精煉x86指令集相容處理器的高昂成本,無論是「技術」還是「商業」。

Lunar Lake的獨特之處

Lunar Lake是Intel竭盡全力追求「挑戰Apple Silicon」的行動運算處理器,由外到內,大致上有幾個重點,如果覺得太繁瑣,就請直接忽略:
  • 電源晶片獨家指定瑞薩 (Renesas),包括客製化的RAA225019電源管理IC (PMIC)、RAA489301高效能預穩壓器和ISL9241電池充電器。
  • 為了降低40%的記憶體實體層 (PHY) 功耗,將DRAM (兩顆16GB LPDDR5X-8533) 跟CPU封裝在一起 (MOP, Memory On Package)。
  • 精簡晶片模塊 (Tile) 的數量,其中最重要者,將CPU、GPU、NPU和記憶體控制器集中在台積電3奈米製程 (N3B) 的Compute Tile,其餘則整併為Platform Controller Tile (PCT),這也是Lunar Lake跟同為「多餡水餃」的前代Meteor Lake和同儕Arrow Lake (Core Ultra 200) 的最大差異處。
  • 減少CPU核心數,僅剩下四個大核和四個小核。
  • 採用大型化的NPU,理論運算效能高達48 TOPS (Int8),光從晶粒「空照圖」就可輕易注意到那堪比四個CPU大核的巨大面積。
  • 「大核 (P-Core)」微架構Lion Cove捨棄重視輸出率的HyperThreading,專注於單執行緒效率,並調整快取記憶體階層與縮小時脈的調節粒度 (100 MHz→16.67 MHz)。
「淺談」Lunar Lake的失敗

這一年來,業界就不斷有江湖傳言「Lunar Lake賣ㄧ顆賠ㄧ顆」、「OEM/ODM客戶非常反彈直接綁死LPDDR5X」、「Lunar Lake賣相極差,庫存山積」,這一切都不會讓筆者感到意外,原因可總結成以下幾點:
  • 研發高效能x86指令集相容處理器一向所費不貲、曠日費時,作為「Pentium M (Centrino平台)」借屍還魂的Lunar Lake也很高概率創下Intel研發個人電腦CPU的開銷新高紀錄。
  • Lunar Lake原先表定將是Intel 18A製程首發 (Arrow Lake則是20A),但因Intel「4年5節點 (5N4Y)」的延宕,「將CPU/GPU/NPU/記憶體控制器一同送作堆」的轉向台積電N3B,極度不利成本結構。據投資銀行的估計而推算,Intel客戶端運算事業群 (CCG) 連續六季總計約450億美元營收,有將近三分之一的150億美元,是付給台積電的「保護費」。
  • Lunar Lake封裝32GB LPDDR5X,必須從外部購入DRAM,導致不必要的庫存堆積。統包如同「期貨」的DRAM顆粒,更是限制規格彈性並天理不容的滔天大罪。
  • 現在越來越多公司與個人使用線上網頁版本應用程式 (如Microsoft 365) 與遠端開會 (如Teams),吃記憶體如喝水,區區32GB已經漸漸的不敷使用。諷刺的是,普遍RAM容量比較少的Macbook,卻是這波工作型態典範轉移的重災區。
  • 個人電腦廠商同時期要推出兩種腳位不相容的產品 (Lunar Lake,以及相容Meteor Lake的Arrow Lake),主機板無法通用,但AMD與Qualcomm在單一封裝中,涵蓋了從低端到高端的範圍。
  • 相比同期的AMD和Qualcomm競品,Lunar Lake帳面上的規格毫無優勢可言。很明顯的,除了定價策略有問題,Intel又講不清楚好處究竟在哪裡 (這件事恐怕只有Pat Gelsinger自己說比較快)。更正確的說,放羊放久了,陰德值早在「14奈米牙膏期」、「黏在10奈米製程還附贈超頻超過頭」的Alder Lake和Raptor Lake都燒光了,每代都說「更快更省電」,到現在沒人當真,完全業力引爆。
Panther Lake背後的商業折衷

有鑑於此,為了追求「黨 (Intel) 與人民 (OEM/ODM) 共同的勝利」,後面的Panther Lake (Core Ultra 300) 就不能重蹈覆轍,也因此具備以下特色:
  • 在單一共通平台拼裝不同的「積木」以滿足不同市場區隔。
  • 「撥亂反正」讓CPU不再封裝DRAM。
  • 再次分離CPU與GPU的Tile,使用不同製程節點製造,不僅降低成本,並且可根據市場需求更換GPU單元,例如低階的4核Xe3內顯是Intel 3,12核則為台積電N3E。
  • 「追求效率」的第五代NPU從SOC Tile搬到Intel 18A製程的CPU (Compute) Tile,原先Arrow Lake鳥鳥的13 TOPS (Int8) 第三代NPU,理論效能一舉躍升50 TOPS,足以取代Lunar Lake的第四代 (48 TOPS)。
  • 但記憶體控制器依然跟CPU核心放在一起,如同Lunar Lake。
簡而言之,在確保客戶彈性與控制製造成本的前提之上,Panther Lake兼顧了Meteor Lake/Arrow Lake與Lunar Lake的最佳特性。但反過來說,即便Intel繼續宣稱Panther Lake將帶來更優異的電源管理,對於能否重現Lunar Lake的「類Macbook感覺」大哉問,筆者只能給出一個大大的問號。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Lunar Lake

反管理的非典型企管著作「呆伯特法則 (Dilbert Principle)」的作者史考特·亞當斯 (Scott Adams) 在1997年的「呆伯特大未來 (The Dilbert Future)」中,闡述「所有趨勢都有邏輯極限 (All trends have logical limits)」,如果事情不能永遠這樣持續下去,他們就不會。從最嚴格的意義上來說,這是正確的,但最棘手的部分在於,如何確定這條邊界究竟在哪裡,其他趨勢和看不見的變數,將會影響你先前發現的「邏輯極限」。

筆者在過去數篇談論到新世代個人電腦處理器的專欄文章內,根據自身過去近三十年的觀察和經歷,多次暗示「Lunar Lake是堪稱不計代價,要讓各大OEM ODM繼續願意相信Intel產品研發能力的特規產物,很可惜就此曇花一現、後繼無人,虧本在賣也不會讓人感受到一絲一毫的訝異」。

結果過沒多久,Intel執行長Pat Gelsinger在發布2024年第三季財報時,就突然表示「為了訴求更高利潤,Lunar Lake將是小眾一次性 (One-Off) 產品,沒有直接繼任者」,也因此,亦不乏知名產業分析師深入剖析Lunar Lake失敗的前因後果,並做出「製程技術或許只是表象,導致一連串錯誤產品決策的組織機制可能才是Intel的核心問題」的結論。雖然稍有點業界常識和商業意識,就知道Intel將DRAM整合至CPU封裝,徹頭徹尾「天大政治不正確如殺人父母般的擋人財路」,和消費性顯示卡難以採用HBM,都是基於一樣的道理。這就是商業的邏輯極限。

行文至此,既然木已成舟,想要入手一台「蘊含接近MacBook體驗潛力」又毋需擔憂軟體相容性的Windows筆電,搭載Lunar Lake的機種,是唯一值得認真考慮的選項,筆者也曾經正在一邊看著ThinkPad X1 Carbon Gen 13那精美的標價,一邊天人交戰,並一併回憶起iPhone XS那句經典廣告詞「貴,從來都不是它的缺點,而是你的缺點」。現在,已經不必再苦惱這件事了,或許以後也不會再有煩惱的機會。

嗯,不知不覺中就這樣遠遠寫了不只五百字,我的天啊。

延伸閱讀 (主要是筆者在科技新報癮科技的著作):

回顧消失的 Intel Centrino:當省電處理器不再是筆電的專利
沒人限制英特爾做出比蘋果更強的晶片,不過……
英特爾新製程布局的葫蘆藏著什麼藥?
英特爾自己爆料 Intel 18A 沒有大客戶,難道是「投降輸一半」?
英特爾 Lunar Lake 是當年 Pentium M 再現?
淺談英特爾 Lunar Lake:推測表現、商業挑戰與 x86 指令集包袱
Hot Chips 2024》新世代 AI PC 的心臟:英特爾 Lunar Lake、AMD Zen 5 與高通 Oryon
曇花一現?檢視 Lunar Lake 的獨特之處和難言之隱

星期日, 10月 19, 2025

[2025/10/14] 2025年瀨戶內海旅行「わたしを自慢に思って」最終日:預約下一次的廣島行

華航CI113中午前就起飛,所以早上06:30就得起床,靠著大浴場洗去滿身的疲憊,趕在07:45前從平和大通的Dorm Inn搭廣島電鐵三號線到紙屋町西,再從巴士中心前往廣島空港。不過這次搭到的路面電車無法使用Suica,不確定是那台機器故障還是根本就不支援,還好身上有事先準備零錢,否則就慘了。

昨天那個漢堡太可怕了,別說昨晚沒碰宵夜,根本毫無臨走前享受Dormy Inn早餐的動力,搞不好連機上食都難以下嚥。

08:20出發,大約車程一個小時。


「阿品台」北,不是阿品「台北」。(冷)


廣島當地限定的ちいかわ吊飾,像廣島燒、宮島鹿、當地檸檬等等,不過我一個都沒買就是了。


想找廣島空港御朱印。


結果要國內線才有,殘念。


11:35起飛,結束這次的六天五夜廣島之旅。


跟飛福岡一樣,這種兩小時飛行時間的華航經濟艙是沒有供應酒類的。雖然沒什麼食慾,但機票錢都付了,就不吃白不吃,反正也沒多少份量。


回到家後整理行李完畢,接著就啟動Tanita RD-804L並面對不願面對的真相 (隨便挑一張螢幕截圖)。以後到日本找在地朋友旅行,恐怕要先減個三公斤才能出門了,才能「平平安安出門,快快樂樂回家」。


行文至此,就來談談首次飛廣島空港的感想好了。在過去,我都是飛福岡再轉新幹線,對廣島空港的對外交通一直沒什麼信心。但經過實際經驗,華航廣島班機的時間真的很適合搭配這張日幣3800三日券規劃四天三夜旅行。但使用區域已經設定在台灣的Google Play商店無法取得tabiwa,需要自行下載APK安裝。


這行程的第一天中午就抵達旅館,有完整的下午和晚上時間可供安排,第四天下午三點前就能回到家,也有足夠的時間整理行李並恢復工作狀態。唯一的缺點是出發前要半夜出門,而且A321Neo的經濟艙搭起來有夠難過,尤其這次往返座位分別士鄰近商務艙的B41和B40,咫尺天涯,高下立判,如果有閒錢還真想改搭商務艙。

明年1/2假若請假,就剛好實踐這行程的好機會,更是かき放題的旺季,但從現在到年底,我工作上累積一堆麻煩事要處理,還是我乾脆改變心態,就當成犒賞自己的機會?不過在這之前,我還是要先把體重體脂減回正常值啊啊啊啊啊啊。

[2025/10/13] 2025年瀨戶內海旅行「わたしを自慢に思って」第五日:海上自衛隊咖喱祭

這世上有太多事情,如果不持之以恆維持「動量」,一旦停頓,就很難再次啟動,海外旅行的每晚現場遊記就是其中一個範例。

八月沖繩擺爛放鬆索性不寫 (為了減輕行李重要乾脆不帶筆電) 的結果,就是兩個月後每晚都沒有振鍵疾書的動力。10/13的海上自衛隊吳咖喱祭都過了快一個禮拜,國民黨都選出了中國欽定的黨主席,我才開始勉強動筆,或許以後得多多安排更能夠激發寫作靈感的行程,或著降低我自己對遊記的要求。畢竟出國是要休息,不是努力行軍,雖然我講這種話實在是很沒有說服力。

久違的Dormy Inn自慢早餐,價格從日幣1800漲價到2000,但如果能在台灣用這個價格吃到這樣的早餐,我還是很願意掏出這筆錢。


中國跟菲律賓又爆發海上衝突,但這些在台灣的媒體幾乎都看不到。


早上八點木刀開車到旅館接我和密寶,隨後就就前往大和號的故鄉吳,上一次已經是2014年11月的往事,當初兩位隨行友人也都再也沒有聯絡了。

大和博物館還在整修中,預定2026年三月重新開放。


暱稱「鐵鯨館」的海上自衛隊吳史料館,也是好久不見。有些話我就不多說了。


看到這看板其實有點感動。


如果沒有各位瘋狂的「提督」們,大和博物館當初保留主砲車床的募資活動,不會奇蹟般的ㄧ天達標


我們將車停在Seria ゆめタウン的停車場,再搭乘接駁巴士去吳基地。這應該是我記憶所及中,第一次參加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活動。


除了品嚐不同軍艦和店家的咖喱,上艦參觀海上自衛隊的軍艦更是重頭戲。想必眼尖的人一定馬上注意到航空母艦「加賀」,以及一艘型號不明的潛艦。


這次用日幣1800品嚐四種咖喱,最左上角是加賀,我只能說蠻辣的。


遠眺加賀號航艦,出雲級二號艦。


這個角度就很壯觀了。


蒼龍級四號艦「劍龍 (SS-504)」。


近距離觀察消音瓦。


艦身前段的消音瓦。


可以上艦踏上去,但是不得拍照,我只能說那個消音瓦的軟硬度有點微妙。


喔喔喔喔喔。噗浪上有人說這是加賀的裙底。


登艦處。


舷側升降機,主要用於升降F-35B和MV-22B。


SH-60K直昇機。


一切盡在不言中。


白色基地!





去年馬自達博物館MX-5,今年加賀號空母直昇機。


嗯,我很肯定我變胖了。


這就不需要解釋了,知道艦娘都懂。


這應該是2024年10月20日在美國加州沿海,與美國海軍F-35B戰機合作進行了首次起降測試,之後的紀念?


遠觀整個加賀的機庫,加賀最多可同時搭載18架F-35B。假以時日,或許台灣也需要建置F-35B航艦。原因不多說,但假若台灣可以挺過中國的侵略,日後在南海問題上一定有這個需求。


這個就不解釋了。


接著是FFM七號艦「仁淀」,這是首艘安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最上級護衛艦,今年5月21日才由三菱重工交付給日本海自。所有人魚貫而入,參訪那狹小的艦內通道,而且手機幾乎沒有訊號。


日本連這種排水量都不到4000噸的船隻都有四面盾,這又讓我不得不感慨台灣海軍那多災多難的大型水面艦造艦計畫。


運輸艦就好像沒什麼值得特別提的地方了。


只有擺出一台悍馬,一台吉普,一台重機。


人生第一次坐上Toyota汽車的駕駛席。沒錯,日本的悍馬是Toyota生產的,這個角度讓我看起來更胖了。


有點好奇日製悍馬的妥善率。


最後就搭上聯絡船,回到Seria ゆめタウン附近的碼頭。


一下船,直接頂著大太陽步行到鐵鯨館。相隔超過十年,裡面的展示物也有更新,不過基本上大同小異。有興趣者請看我過去的遊記,不過當年很難想像,台灣還真的開始自製潛艦了,希望可以盡快跟上日本的水準,也期待日後能夠生產潛艦的造船廠不限於台船一家。


新一代的大鯨級,其中讓我最感到興趣的是,指揮室跟最上級一樣,操作螢幕都觸控化,而且似乎傳統的貫通式光學潛望鏡都完全被非貫通式數位潛望鏡取代了。所以Nikon以後連潛望鏡的生意都做不到了嗎?


世界各國的潛艦海豚徽,日本把台灣跟已經消失的奧匈帝國放在一起。

鎮館之寶あきしお已經禁止遊客操作潛望鏡,聽說理由是過去發生有人玩太久而引發紛爭,我也只能慶幸當年曾經享受過用潛望鏡「瞄準」吳港內海自軍艦的快感。


在商店補充磁鐵 (之前在某公司被幹走一個反潛機) 和入手海自的杯子。


離開吳後,就驅車去木刀最愛的漢堡店:Gravy Jack,剛好趕上17:00營業。


這個當店人氣No.1的合鴨ローストバーガー實在太邪惡了,熱量少說1500大卡,我已經覺得我又要肥一圈了。無獨有偶的是,去年廣島汽車旅行也是以漢堡 (淡路島BURGERCAFE岩国店) 作為結尾


大概19:30回到Dormy Inn,開始整理行李,並且要準備回台灣面對體重體脂快速上升的現實了。

星期一, 10月 13, 2025

[2025/10/12] 2025年瀨戶內海旅行「わたしを自慢に思って」第四日:周防大島一日遊


人類的怨念真可怕,去年底那盤超豪華生魚片,才不到一年就打破紀錄了,但怨念再可怕,都遠不如持續上升的體重和體脂。今天早上在大浴場出現57公斤這個可怕的數字,代表回台灣後就要很努力的跟跑步機和體脂計當朋友了。

一早就地面電車轉JR去跟木刀會合,再一起開車再次造訪周防大島的當地名店料理民宿 かわい寿し

去年生魚片拼盤的預算是四萬日幣,今年一口氣拉高到五萬,這次沒有伊勢海老,時間也還不夠好,有些魚沒有擺出來,聽說讓老闆傷了不少腦筋,但陣容卻更豪華了,包含車海老、ハマチ、オコゼ、シマアジ、あわび、トロ、サザエ等,我們三人還各自一份穴子魚丼,實在很澎湃,加上酒類,結果一口氣吃掉七萬日圓,很難想像下一次還會有如此盛況。


內行的一看就知道這是什麼湯。


大吃大喝後,我們去附近的休息站閒晃,再去陸奧紀念館憑弔那艘某夜凌晨因第三砲塔爆炸而自沉的倒楣戰艦。


看到日本戰艦模型,又讓我懷念起整修中的大和紀念館了。


離開周防大島,我們去大竹的無印良品和大創找某人想買的東西,因為實在吃太飽,索性放棄晚餐,直接回旅館。我趕在廣島Bic Camera八點打烊前,決心入手Tanita新款的RD-804體脂機,退稅加上信用卡5%,日幣38890,約台幣7899。信用卡交易金額8237。聽說在台灣的價格是兩倍。


我就等著看這台能不能具備跟之前運動中心這台相近的水準。


宵夜就繼續靠免費的Dormy Inn名物撐著了。


不過這趟日本旅行還是沒什麼振筆疾書的動力,看來只有明天的吳港海上自衛隊咖喱祭,才有可能激發我失去已久的寫作熱情,可是,瑞凡,難道你真的江郎才盡了嘛?絕對不會,應該不會,也許不會,希望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