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日本流浪行 (2/12-2/18):已執行。
Computex後墾丁自我放逐行 (6/5-6/7):準備完畢。
波爾多葡萄酒品酒會 (6/11):看來不去不行。
Whisky Live 2010 (8/28-8/29):去年就喝翻了,今年怎麼能缺席呢?
香港叛徒結婚 (9/18-9/19):人生第一次跑去國外參加好友婚禮。
第三次朝拜商用筆電的聖地 (預定十月,細節未定):這搞不好真的是最後一次了,如果確定成行,我應該會先跑關西或東北吧。
"It's not about perfect. It's about effort. And when you implement that effort into your life… every single day, that's where transformation happens. That's how change occurs. Keep going, remember why you started."
星期四, 5月 27, 2010
星期日, 5月 23, 2010
星期六, 5月 22, 2010
[隨手亂畫] 一種P6 Pipeline,三種解釋
其實我對這件事情已經感冒十年了。喵的。看來Intel自從詭異的NetBurst出現後,「管線深度」的標準就讓人摸不著頭緒,官方說法的P6 Pipeline從「12~14」砍到10 stages,說是misprediction penalty,但又看來不像,最好P6的misprediction penalty只有10 cycle啦。說到管線深度,Intel的Optimization Manual倒是有提到兩件事情:
Intel Core Microarchitecture and Enhanced Intel Core Microarchitecture: Fourteen-stage efficient pipelineMerom/Penryn「有效管線」的定義到底是哪一種啊?
The length of the pipeline in Intel microarchitecture (Nehalem) is two cycles longer than its predecessor in 45nm Intel Core 2 processor family, as measured by branch misprediction delay.反正Nehalem/Westmere就是16 Stage「有效管線」就是了。
至於Pentium M,我當初用hotball寫的強迫製造misprediction程式,測X31的Banias,估計大概比P6多出2 cycle。換句話說,假設Intel的新標準只是把既有完整pipeline拿掉BTB Access和Retire、再加上潛在的delay,P6家族的管線深度就是:
Pentium Pro/Pentium II/Pentium III: 12 stages (12-14)
Pentium M/Yonah: 14 stages
Merom/Penryn: 16 stages
Nehalem/Westmere: 18 stages
這樣看來,Nehalem也蠻驚人的... 逼近20 stages耶。啊啊~連定義都沒釐清的我到底在爽什麼啊!
星期六, 5月 15, 2010
星期二, 5月 11, 2010
某人自稱「我的梗有30cm」的兩段話
第一段:
在臺灣政譚,總統的表現,關係到的是賣國後在祖國裡的官位,跟屁股能賣多少錢沒有關係。第二段:
昨天看到一個鑰匙圈蠻漂亮的,可是他媽的竟然要價80塊,於是跟老闆殺了快一個小時的價,他終於肯60塊賣我,真是有夠高興的......老闆一百塊拿去,不用找了......
Labels:
豪洨
星期日, 5月 09, 2010
星期六, 5月 08, 2010
[慶祝母親節之633網路廣告] 果然馬上就會好!
起床後在某驚世駭俗的大師芭樂格赫見如此應景的母親節廣告,「六三三」充滿著砥礪台灣年輕人遠大夢想的大慈大悲,讓人不禁為深謀遠慮高瞻遠矚的馬皇德政,與滿山滿谷、搖旗吶喊的「擁護價值觀」群眾,自慚形穢,無地自容,感動到五體投地到仆街的程度。
算了,連「馬上就會好」都懶得講了,回公司繼續寫2010-2011年的Business Plan去...
星期四, 5月 06, 2010
日本某鬍子大叔說:這張圖應該不是假的
神祕的愚人節圖片
喵的,如果這張圖是真的,那我不就會畫圖畫到死...
BTW,剛剛看完Intel Nehalem設計者Glenn Hinton在Stanford EE Computer Systems Colloquium的演講稿Slide,仔細解釋Intel的想法,值得一看。
喵的,如果這張圖是真的,那我不就會畫圖畫到死...
BTW,剛剛看完Intel Nehalem設計者Glenn Hinton在Stanford EE Computer Systems Colloquium的演講稿Slide,仔細解釋Intel的想法,值得一看。
星期日, 5月 02, 2010
[隨手亂畫] AMD該怎麼對付Intel?
不過Server戰場可以兩顆打一顆,desktop大概就不能這樣搞了,應該不會有人相信「8 Core」Zambezi可以對抗8 Core的Sandy Bridge吧?當然,如果時脈很高,或有更aggressive的TurboCORE,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訂閱:
意見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