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7月 03, 2008

為反對而反對,並不會讓你比較接近真理

當然我絕對打死不會承認這多少是寫給自己看的。

近代研究戰略思想的學者,或多或少都會爭論Clauswitz是否受到Hegel的影響,甚至變成其門徒。因為在1826年和1827年之間,Clauswitz發現他的基本理論觀念並不完全符合其歷史實務經驗,被迫必須設法協調兩者,否則將面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

那Hegel辯證法(Dialectical Method)的特點是什麼?他認為一切的「對立」與「矛盾」,實際上都是「單獨整體的不同方向」。Hegel採取正、反、合之理論,用否定作為從正到反的過程,用「超越」(棄而提升)作為由反再回到正的「合」作用,這「超越」也就是「否定之否定」亦即回歸到原來的出發點。

真理是一連續而動態性的發展歷程,是走過正反對立或矛盾的側面,而走向一個新的統合點,但此新的統合點並非終點,而是另一階段或另一層面的起點,真理會再度揚棄此暫時的結合點,而走向矛盾的對立面,並走向更高層次的統合。如此一來,真理是一無止盡的辯證性發展歷程,引人不斷走向更高的統合點,也藉此向人呈顯無限豐富的意含。(啊,我在寫什麼?)

換言之,Hegel辯證法起始於主觀與客觀的對立,真理本身不在主觀或客觀的任何一方,而是由主觀和客觀的互相辯論,而在對立中求出主、客觀兩方都承認的統一。

結果看來這世界上還真是不少半吊子的Hegel信徒,老是為反對而反對,缺乏屬於自己的中心思想和基本信念。這票人常常把「看事情要客觀」掛在嘴邊,卻不照照鏡子瞧瞧自己的「主觀思想」到底在哪裡,所作所為都是隨波逐流的無根浮萍,蓋在流沙上的城堡。

我們在日常生活經常看到這樣的例子。在職場,不乏故意和別人唱反調的主管與同事,美其名為「challenge」,實則為無理取鬧。我過去就實際碰過審稿時先把兩個段落前後對調,第二次審稿再換回來,順便將正確成語改錯的技術主編。此類案例,卒煩不急被宰...呃,族繁不及備載。

在計算機技術領域的「效能」更是如此。偉大的Patterson和Hennessy就曾在書上講明:最好的benchmark就是實際執行應用程式。任何的效能比較,在沒有確定實際應用前,拿測試數據回過頭去硬凹武斷狹隘的結論,如同「先射箭再畫靶」,根本是沒有意義的。

網路上氾濫的政治嘴砲戰就不用浪費文字敘述了。

回過頭來,Clauswitz後來怎麼做?根據Hegel的思想,他的矛盾即迎刃而解,不再需要放棄兩個對立觀念中的任何一個,採取一種較高的觀點,同時保留兩個觀念,並分別視為單一整體的不同面向。同理可證,對人生來說,其存在意義,在於將此方法落實到日常生活,可提攜自我,更具接納與整合不同意見之能力。嗯...啊,怎麼越寫越八股了?

最後,還是一句話:為反對而反對,並不會讓你比較接近真理。願各位濕兄濕弟曠男怨女長輩窮人宅男腐女一同共勉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