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上週和昔日同事吃燒肉時,又聽到業界又在謠傳某公司(嘶嘶嘶~)又想要併購某公司(逼~)了,剛好最近又和Eji聊到微軟的實際影響力,索性就重溫一下這一年半前寫的東西。
處理器路邊社Processor Watch
當勇者踩到巨龍的尾巴....
這是一篇筆者多年來想寫卻一直未寫的文章。近十年來,整個中高階汎用處理器與先進半導體製程的戰爭,其實都只有一個主軸:一個叫做Intel的勇者,一腳踏入藍色巨龍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域,而這條巨龍的後繼反應與激烈反擊,也就決定了整個市場的板塊移動與勢力重組。Intel/AMD的死鬥,只是冰山的一角。
一年一度的半導體業界盛事IEEE ISSCC 2007才剛在二月初結束,長期關心處理器技術發展的讀者們,想必也從眾多媒體得知Intel的80核心處理器、AMD四核心Opteron「Barcelona」、Samsung的GDDR-4試作品,與IBM Power6等諸多先進產品技術的消息。事實上,筆者已被本次ISSCC總計多達237篇pdf壓垮,當讀者看到這裡,筆者可能都還沒看完(其實也作不到)。
但本期內容將不談論任何技術名詞,純粹以回顧歷史的角度,檢視近年來主導處理器市場發展的幾個重大議題,包含:
一、與讀者最切身相關的,Intel/AMD之間的激烈死鬥。
二、三大新世代電玩主機都已經是IBM的天下。
三、IBM/AMD/Sony/Toshiba的製程結盟。
四、IBM與微軟持續暗助AMD。
五、IBM大型主機換機潮背後隱藏的重大商機。
六、微軟展現入侵高階伺服器市場的強烈企圖。
七、族繁不及備載。
導火線只有一條:Intel企圖「染指」藍色巨人賴以維生的高階伺服器市場,這也決定這數年來處理器業界發展的脈絡與軌跡。
挑戰巨龍的勇者:Intel Itanium的歡樂冒險故事
毫無疑問,Intel與HP結盟開發IA-64指令集與Itanium處理器,直接刺中了藍色巨人最敏感的神經,畢竟IBM的獲利長期仰賴封閉的高階伺服器與後繼維護合約,近來爆發的CISC大型主機換機潮更給予Intel可稱之機,如果Intel真的靠Itanium一統RISC伺服器市場,對IBM不啻是毀滅性的打擊。
IBM的直接反應就是:加速其處理器與製程的研發時程,搶在1999年就公佈世界上首款雙核心伺服器處理器Power4「Regatta」,領先其他RISC廠商達數年之久。至今六年,無論是技術和市場,IBM的RISC系統依舊牢牢掌握著雙重優勢,雖然IBM依然保持高度危機意識,竭盡全力的打每一場「首都保衛戰」,創造Power6的超高時脈奇蹟並不讓人意外。
但這還不夠,因為Intel打開了潘朵拉的寶盒,埋下日後一連串市場風暴的種子。當一隻恐龍尾巴被踩,牠想掃掉踩牠的勇者,勢必身體要轉個三百六十度才行。換言之,會先有更多無辜的人受害,尾巴才會打到勇者的臉上。
有「量」才有生存空間的半導體市場
1990年代以降,持續上升的半導體製程、研發及產能建置成本,製程技術與產品設計的相依性越來越大,導致開發高階處理器所費不貲,市場基礎不大的廠商紛紛撐不下去,陸續退出了RISC處理器的生產及研發工作。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x86處理器市場,請讀者先回憶起歷年來有如過江之鯽的x86小廠,如Cyrix、NexGen、IDT/Centaur、Rise,以及早已無足輕重的VIA,為何最終都不會是Intel/AMD的對手?如同AMD創辦人Jerry Sanders的名言「有晶圓廠才是真男人」,一方面擁有自有產能、確保供貨穩定,才能爭取品牌電腦大廠的訂單,避免淪落至街頭零售市場游擊戰的下場。另一方面,隨著製程技術與產品設計之間的相依性與日俱增,兩者相輔相成,便於打造最利於量產的產品。
這是Intel稱霸世界的關鍵:Intel有著巨大的出貨量與多樣化的產品線,可以累積大量經驗,讓製程技術與產品設計相互配合,甚至到了以「利於製造」做為思考出發點的走火入魔程度。換言之,這也是Intel「膽敢」去踩巨龍尾巴的後盾,身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與處理器廠商,Intel享有壓倒性的研發能量,而且製程與產能的投資早已被龐大的個人電腦處理器出貨量吸收掉了。
「量」這就是IBM所沒有的優勢。沒人懷疑IBM在尖端製程擁有傲視全球的專利與成就,但就缺乏足夠的產品去驗證改進其技術,光靠高階伺服器的訂單也不足以支撐與Intel的長期戰爭,更罔論填滿鉅資興建的晶圓廠產能。
所以IBM就投入晶圓代工市場,設法彌補先天的不足,第一個受害者就是以臺灣晶圓雙雄為首的專業代工廠。IBM全力推動「Power Everywhere」,也成功的爭取到三大電玩主機的處理器訂單,對降低IBM的開銷,不無小補。Power.org的成立,是IBM推動Power Everywhere的具體成果,吸引了諸多不同產業的廠商參與,這也是IBM近二十年來,推廣其RISC指令集的第三次嘗試。但背後隱藏的,卻是藍色巨人捍衛高階伺服器市場的強烈企圖心。
與個頭其實不小的三個小矮人結盟
不過,真正能帶給IBM最實質貢獻者,莫過於與三個小巨人的製程結盟,與Sony/Toshiba的聯姻拜PS3 Cell處理器的訂單之所賜,而和Intel最大的競爭者AMD密切合作,使其扮演藍色巨人最大附庸國的角色,除了帶來巨大的「量」(AMD今年內就預計生產一億一千萬顆x86處理器),更給予IBM更具彈性的策略操作空間。
對IBM來說,有了AMD就能有效牽制Intel,AMD藉由x86-64逼著Intel跟進64位元x86、「間接重創」Itanium殷鑑不遠,去年當Intel聲勢浩大的發表Merom微架構Xeon DP「Woodcrest」,市場紛紛質疑AMD的好日子是否就此結束之際,IBM反而逆向操作,大幅擴張Opteron產品線。
姑且不論IBM到底在Intel/AMD的「死鬥」中究竟能產生多少影響力,增加AMD多少市場佔有率,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現在Intel都把力量集中在x86市場,和老相好手帕交AMD打著快樂的泥巴大爛仗,忙得不亦樂乎,在Itanium戰線就沒辦法像過去積極了。
也許讀者看到這裡,會有這樣的感覺:啊,原來從頭到尾,IBM才是幕後的黑手,Intel只是踏入野蠻叢林的小白兔。但有一家公司正扮演著比IBM更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就是軟體巨人:微軟。
笑到最後的藏鏡人:微軟
「十年前,那時微軟的營收只有Intel的一半,大多數人也都比較看好Intel的未來。完全沒料到,十年後的今天,微軟的年營收都直逼五百億美元,Intel卻連四百億美元的關卡都過不去。」筆者某好友一語道破Wintel十年來的勢力消長。
更有甚者,就某種角度來看,握有作業系統主導權的微軟才是IBM未來最大的敵人。尤其近來微軟展現進入高階伺服器市場的強烈企圖心,從更先進的伺服器作業系統、「企業級」應用軟體到大型主機換機潮,無役不與。更重要的是,企業採用Windows最大的好處,莫過於相關人才遠比Unix平臺易尋,擁有極為完備的應用程式資源。結合極為普及的視窗作業系統、企業等級的應用程式與越趨完整的開發平臺,微軟描繪出一條直奔高階市場之路,也展現強勢主導處理器市場的力量。
行文至此,筆者大概可以料想會有讀者露出不屑的眼神(特別是自由軟體與開放原碼支持者),但希望讀者也可以放下對微軟的偏見與成見,回頭看看微軟已非吳下阿蒙且高度整合的龐大軟體系統與完整開發平臺。
那麼,何種處理器市場生態對微軟最有利?著無庸議,x86市場能演變成另一個像nVidia/ATi各佔半壁江山的獨立顯示晶片戰場。從這個角度解讀微軟數年來暗助AMD的舉動,就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乍看之下,這對IBM也是有利的發展,但微軟希望搭乘Itanic號觀光郵輪乘風破浪,力圖衝破IBM的封閉系統冰山,蠶食大型主機換機潮的商機,可就讓藍色巨人笑不出來了,而Itanium偏偏是唯一擁有微軟加持的RISC平臺,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更不幸的是,Itanium歷經四年滄桑,終於站穩腳步,營收大幅成長,對微軟產品毫無抵抗力的日本市場更成為Itanium的避風港。相較於意興闌珊的Intel,恐怕微軟對Itanium有著更大的野心。
基本上,光衝著微軟Windows卡著,IBM就幾乎毫無機會把Intel趕下海,征服大半高階伺服器市場。如何削弱微軟的影響力,將是藍色巨人的不可能任務。為了強化非微軟解決方案的吸引力,IBM併購Sun之類具備強大軟體實力及產品線互補性的二線大廠,也許是必然的結果。
1 則留言:
劉老大:
你寫的文章真是很棒!!!
ITHOME少了你這位大將,真的是差很多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