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讀遊會團隊將於十月推出首次大型專案「百工360」,屆時將與大型訂閱平台合作。這將是一個串連眾多創作者的力量。1.主題第一篇:這個工作的工作內容?第二篇:談談與主管相處技巧or下屬管理技巧(二擇一)第三篇:怎樣的人總是升遷的特別快?第四篇:當初是怎麼踏進這個行業的?2.字數:每篇600~1000字3.時間:創作時間為7、8月共兩個月,希望能於7/23之前至少完成兩篇,並於8/28全數完成。第五篇主題會在7/23之後提供。
總之,我跳票了。(雙手合十) 但看在台灣讀遊會執行長是多年老友、我又欠他一本書的份上,還是趕緊亡羊補牢,順便當作自己在這間公司呆快一年的心情寫照。
第一篇:這個工作的工作內容?
2007年的夏天,以技嘉為起點的產業界生涯、當時還在104個人簡介大大寫著「邁向產品經理之路」的我,大概也沒想到事隔十三年後,還會回到Marcom這個位置,而且還是某老友曾付出整個青春、卻因併購案而默默離開的工業電腦廠商,聽說今年上半年營收還排台灣第三大 (即使還是看不到前兩名的車尾燈)。
我目前的工作內容有點複雜,一開始公司好像是以「撿到寶」的心態,從Marcom找個「技術作家 (Tech Writer)」的位置把我收進來 (我還記得人資還很緊張的問我「你真的願意接受這樣的薪資嗎?」)。因為武漢肺炎導致大量公司凍結人事的關係,我2020年足足失業了九個月,靠著僅存的少許積蓄、前一份外商工作不低的資遣費、以及拼死閉關寫作九個月賺進37萬台幣稿費,挺過每個月還要繳交「近五萬」貸款的地獄。換句話說,我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言歸正傳,我的工作實質上是蠻 "junior" 的,以負責撰寫文案、成功案例以及新聞稿為主,跟四十歲前歷經超過70個產品專案和沒事就當空中廢人順便扛大型科專的歷程相比,完全是不同領域的世界。今年二月底,跟總經理面試「廝殺」70分鐘 (簡直是對我過去幹過得好事翻箱倒櫃),才爭取到看起來讓人摸不著頭緒的Customer Success Manager的位置 ,一個將軟體訂閱制的新興職位移植到硬體製造業的嘗試。講的白話一點,這個看似Marcom部門主管偉大實驗的職位,就是要站在公司的對立面,以客戶的思維去做「逆向業務開發」的工作。
總之我就索性把這份工作當作習慣的BDM (Business Development Manager) 去做,一切可跟傳統業務開發手段扯上關係、能替公司進行未來「布局」的瑣事,我都會盡其所能的去爭取,例如跟重要晶片供應商和軟體大廠的聯合活動,像新聞稿、實體展、webinar、甚至傳統由PM團隊主導的內部教育訓練,通通都不放過,就當重拾英文現場演講與策略規劃能力的契機。
截至為止,大概是因為工業電腦產業的節奏比較緩慢,企業文化也不像一般消費性產業或紅海市場如此的殺聲震天,現在的工作恐怕是人生第一份擔任某知名IT週刊的技術編輯至今,最自由的時刻。但也在這段期間,深深感受到我跟時下年輕人的「代溝」究竟有多大,我也尚未展現我過去累積的經驗和實力。也許轉戰PM才能充分釋放我的潛能,但在公司成立真正的BDM部門作為無縫銜接PM、業務、RD與Marcom的橋樑,才是我未來的目標。當然,也有可能永遠都不會發生。
第二篇:談談與主管相處技巧or下屬管理技巧(二擇一)
目前我尚未成立自己的部門,所以我就先不談下屬管理技巧。雖然說「向上管理」一向被視為有點負面的行為,但假若對自己的職涯有著積極的抱負,或著起碼順利推行自己的理想,搞定主管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必備技能。至於野心勃勃想取而代之所以「遠交近攻」者,就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內。
「與主管相處技巧」的第一門課在於「不要製造主管額外的困擾,尤其是出勤、傷病和精神」,而這點卻往往跟自我生活管理的嚴謹度,有很大的相依性。我們都知道,沒有自制的自由主義通常造成災難,沒有考慮周延的左派只是天真無邪,沒有嚴肅的人生態度往往一事無成。為何我會這樣講?保持自己的身體健康、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習慣規律的生活作息、讓自己隨時處於最專注的工作狀態,就是對部門主管最大的福音,光看時下多少年輕世代的肥胖體型和慢性疾病 ,就知道這有多麼重要。
我即使過去十幾年常常應酬,自己也很愛喝酒,但也是到了四十歲後才出現痛風,以我極度有限的智商,完全無法理解二十幾歲就有這毛病到底是怎麼過日子的。
大概十年前,也許是我職涯真正的高峰時,就有每天晚上努力鍛鍊自己的同事對我講過一句話:工作效率是靠運動習慣支撐起來的。然後我用了整整十年才理解到這背後的道理。也許你會覺得這是老生常談,但你放眼那些世界知名科技業的高階主管,他們清一色都很努力的維持高強度的運動習慣與規律到讓人感到窒息的日常生活,否則無法承受如此超高強度的工作。
第二門課則是「站在主管的角度去思考你應該具備的工作方式與節奏,主動減輕主管的壓力」,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主動搞清楚公司內的狀況 (這需要一定程度的政治敏感度) 與你未來需要的技能,布局未來的計畫和學習,並提前幫主管「卸壓」,這也是改善跟主管相處的重點。千萬要避免擺出「我本來就不懂」的被動態度,還要主管去強迫你搞懂某些事情的難看場面。
第三門課就相對單純了:讓自己避免成為主管與其他部門主管之間的潛在地雷,不該講的話就不要講,跟其他部門打交道時務必牢記這點。這是我過去常犯下的低級錯誤,所以我應該很有資格做出這樣的評論。
前面已經透露出我對職場「某些事情」的核心觀念,下面就會進行充分的闡述。
倒是對下屬管理的方式,我總是想到德國名將隆美爾的名言:對部隊最好的福利就是一等一的訓練,這樣才能讓他們不會得到不必要的生命損失。真正的科技業戰場永遠遠比你想像的殘暴。
第三篇:怎樣的人總是升遷的特別快?
從學生時代至今,我一直是一位很熱愛戰略歷史的讀者。俗語說的好:機會永遠都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但隱藏在這句話背後的意含到底是什麼?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和薄富爾的「戰略緒論」同為戰略史上的不朽鉅著,這兩本書的共同特色,在於明確的指出「戰略是一種特殊思想方法與演進的思考程序」,前者對此觀念提出了完整的方法論,後者更進一步闡明「未來與準備」比「現在與執行」更加的重要。
說穿了,現在這個世界被「大環境只能更好不會更差」的戰後嬰兒潮綁架了,青年一離開學校的赤貧起薪,幾乎是世界性的現象,套用職業運動的邏輯「你現在的表現其實決定你下一份合約的價格、你現在的合約就是來自你之前的表現」,社會新鮮人的低薪只象徵高等學歷普及化後你花數年時間這張廢紙的價值,但這不代表你就只能懷憂喪志隨波逐流,反而更該擺脫傳統教育設下的框架 (拿到高等學歷就不能做哪些哪些),拋棄家中長輩和社會輿論長期灌輸給你的錯誤觀念 (如拿到大學文憑出社會幾年就能怎樣怎樣),勇敢的去追求挑戰。
今天你抱怨薪資太低,覺得「領多少錢就做多少事」理所當然,但假如馬上讓你大幅加薪,你就可以馬上扛的起相對應的壓力和責任嗎?
很遺憾的是,我看到太多年輕人的腦袋還是裝著上一世代的觀念,深信自己不必努力,只要撐的夠久,就可以出人頭地,享受昔日長輩同樣的榮景。真正相信自己是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就請付出同樣「國際性」的努力,去擊敗「國際性」的對手。
怎樣的人總是升遷的特別快?我已經講完了。千萬不要罵我是慣老闆,真正的慣老闆才不會跟你們講這些血淚教訓。
第四篇:當初是怎麼踏進這個行業的?
我在前面提及剛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某知名IT週刊的技術編輯,雖然日子過得很愉快,但到了快三十歲時,深感這個圈子真的沒什麼「立功」兼「立言」的機會,所以就索性辭職不幹,測試一下自己工作幾年累積的知名度,有多少科技公司願意在我身上賭一把。先後經過三間公司的青睞與面試,和五個月的失業,最後在2007年夏天以技嘉科技網通事業群的行銷專員為出發點,展開了超過十年的產業界職涯,也開始面對了更加複雜險惡的職場文化,與承受更沈重的工作壓力與更艱鉅的工作內容。
但在三十七歲以健康因素和發展瓶頸為契機,拿到三間大廠的職缺後轉戰某知名NAS廠商,卻成為我首次被迫認真面對自己弱點的轉折。缺乏足夠自律的生活態度、過度沉迷於網路手遊、並且欠缺主動積極的工作目標,在第二份產業界工作充分表露無遺,也是受惠於嚴厲指導我的空降部門主管,才讓我就此脫胎換骨。
可惜的是,因為後來2017年某次失策的「被挖角」,讓我不小心陷入區塊鏈圈子的兩年空白以及在2020年長達九個月的失業。現在看來我也只能乖乖的待在這個工業電腦產業,並強迫自己轉型,因為我已經沒有轉換跑道的本錢了,最終電子製造業才是最適合我的歸宿—即使我也沒有放棄寫作—我立誓要貫徹終身的這件事。
「工作」不見得能夠與「事業」劃上等號,你要先想清楚自己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麼,區隔「興趣」和「志趣」,並了解自己的「哲學」。戰略只是一種用來達成目的的手段,決定目的者是政策,而政策又是受到基本哲學的控制。人類的命運一方面要看他所選擇的是何種哲學,另一方面要看他選擇何種戰略,使其哲學思想得以實現。
到最後,你就會逐漸走出迷霧,看清楚自己的 "career path" 是什麼,也許時過境遷,你才會恍然大悟,然後讓自己成為自己最感激的那個人。
第五篇:不知道題目,就先放著吧。